李茂被他的門客扛走之後,三藏聖佛便看向了白澤與梁山老妖,“你們兩位稍候同貧僧一同返回長安。”
這兩位畢竟不是什麼尋常的小妖,法海還不放心讓他們脫離了自己的視線但他們真要是趁機逃走了,法海也不是沒法子找到他們。
白澤與梁山老妖知道輕重,白澤更是向著三藏聖佛說道:“老朽久仰大唐文化,只是一直礙於自身妖族之身份,此前未敢貿然攪擾.”
梁山老妖聽了白澤之言,連忙在一旁附和道:“貧道也是一樣。”
他們這邊兒向三藏聖佛表明心跡,張果老與許敬宗也連忙上到跟前,向三藏聖佛見禮。
張果老還好一些,他畢竟見過三藏聖佛很多次但許敬宗就不一樣了,如此近距離的面對面相見,還是頭一遭,故而一時難掩激動。
“聽聞許大人好文筆。”
李世民干預修史這件事情,在歷史上當然留下了痕跡的。
但在這個世界,也算是及時懸崖勒馬,此事依然是告一段落但許敬宗這個“佞臣”的名號,卻也算是留下來了。
但那如果法海沒記錯的話,這位許敬宗.在他的那個世界裡,也正是憑藉此事一路高升,甚至被李治拜為了中書令,官至宰輔,位極人臣。
對方的人品或許欠佳,但也正如李世民所見,他的能力與才華都是實打實的。
聽到三藏聖佛說自己的“文筆”,許敬宗當即就是一臉的苦笑,道一聲:“當年下官誤入歧途,如今已然悔改”
“阿彌陀佛。”
法海卻微微一笑,“世人皆說當年修史之事,錯在汝.可若是皇兄他本人沒有這個念頭,又如何能夠引得許大人你鋌而走險?”
什麼是因果。
這就是因果。
如果不是李世民三番兩次提起這件事情,這事兒也不會被許敬宗放在心上,退一萬步來說法海就不信,當初動了邪念只有許敬宗一個人。
只不過是他動手最快而已。
即便是沒有許敬宗,也會有王敬宗,劉敬宗來做這件事情.修改國史的根源,還是在李世民的身上。
甚至極端一些,站在天子與臣子角度上來看,許敬宗的所作所為,似乎並沒有錯畢竟身為一個臣子的本分,就是為君排憂解難。
許敬宗幫李世民修改國史,不正是如此麼?
相反,那些阻礙李世民的臣子,是不是才沒將李世民這個天子,放在眼中呢?
嘶——
許敬宗聽了三藏聖佛之言,更是倒吸一口涼氣.但隨後他就緩和了下來,畢竟這樣的話,也就只能是三藏聖佛來說一說了,許敬宗這會兒當然不敢附和。
身為臣子,妄議君王,也是大罪。
當然私下裡他們也沒少開過小會。
但是有些東西私下裡講講,都有可能走漏風聲,招來殺身之禍.更別說是如同三藏聖佛這樣,在光天化日之下,都敢編排李世民的不是。
不過這樣話即便是傳到李世民的耳中,李世民也只會撫掌一笑,“御弟說的沒錯,當年確實是朕的錯。”
李世民絕非是一個害怕趁人錯誤的皇帝,尤其是在大庭廣眾下,也會非常誠懇的承認自己的一些不足.但也同樣,他在私下裡也會抱怨與發洩。
這一點,已經去世,又在陰司任職大判官的魏徵與長孫皇太后,可以互相佐證。
因為很多時候,就是魏徵在人前批評得李世民認錯,然後下了朝,李世民就在長孫皇后面前,狠狠罵這個老貨,作為發洩。
“貧僧門下有個弟子,法名喚作悟淨,他在書畫一道上頗有造詣平日裡也喜歡雕琢一些話本.”法海看向了許敬宗,道:“是他曾經看過許大人寫的文章,在貧僧面前誇讚過。”
“久聞悟淨禪師大才”許敬宗也連忙說道,“悟淨禪師關於西遊路上的各冊傳記,下官也是經常拜讀的.不知能否有機會,前去拜訪悟淨禪師呢?”(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