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法海穿越唐三藏> 第五百五十七章 我可是百年難得一遇的練武奇才;臣懷疑是陛下蓄意報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五十七章 我可是百年難得一遇的練武奇才;臣懷疑是陛下蓄意報復 (1 / 3)

說是要看看自己親手打下來的江山,而且就只有他跟李淳風兩個人,自然也算是微服私訪。

他們這一路自長安出發,一路向東而行,過了幷州,如今是到了幽州。

幷州是他們李家的龍興之地,雖然如今定都在長安,但對於晉陽的發展,也並沒有懈怠。

況且幷州往上,便是北疆自古以來也是胡人犯邊之所在。

幷州如此,幽州也是如此。

只不過如今突厥被滅,整個南瞻部洲的都在大唐的掌控之下,當年的草原雄鷹,如今在李唐的鐵騎之下,也都變得愈發能歌善舞。

疆域大了,掌控起來自然就沒有那麼容易。

人管人,即便是制度再先進,也少不了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這些,本也都在李世民與朝廷的預計之中。

只要那些地方官員做的不是太過分,能夠守境安民,朝廷也向來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亦或者,只要是私下做的那些事情掩藏的好,不要爆出雷來朝廷也很難會主動過問。

即便是李世民讓李君羨發展了一批內衛,在整個大唐撒下了一張龐大的監察網路,但也總有鞭長莫及之處。

可如今李世民親自到各地探查,很多問題便清清楚楚的暴露在他的眼前.原以為自己是在死劫到來之前,親眼看看這盛世河山.但此刻卻發現這大唐跟自己想象中,並不一樣。

就李世民親眼所見,這幽州的百姓與大唐京畿附近的百姓,分明就是過得堪稱天壤之別的兩種的生活。

最起碼在京畿附近,還沒有宗族敢把軍屬的田地奪去強佔了的事情發生。

“聽你們的口音,可不是我們本地人”那精壯的少年郎半坐在地上,一手撐著地,看向李世民:“在我們這兒,就算是府衙的老爺們,也沒有說官話的。”

官話的推行,本也是李世民定下一項基本國策。

中華地大物博,各地風俗文化皆不同,不少山區之地甚至還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現象。

這也是李世民為什麼要在全國各地開辦官學,推行科舉的原因之一當年始皇帝書同文,車同軌,李世民做的便是儘量讓話同音。

其實早在秦時,朝廷便有規定,不論是何處任職,即便是地方的官員,也必須使用官話方言只能在私下裡使用。

故而秦時以後的歷朝歷代,也都依舊將漢語府語作為官話來使用,只是未曾向民間多做推廣。

為了打破門閥對士族的壟斷,李世民希望大唐治下有更多人的讀書人,那麼辦官學,推官話,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而其附加的作用便是,在保留各地方言的基礎上再來推行官話,便讓大唐子民各地交流起來更加便捷。

主要也是官話的推行並沒有什麼阻力,改變也不在於一時,潛移默化之中,便自然而然的完成更迭。就好比如今,官話推行已經頗見成效了即便是不見得人人會說,但大唐子民基本上也都能聽得懂。

不過話是這樣說,官員們在京城自然不會操著一口方言面聖,但是到了地方上,除非是真不會說當地的方言,亦或是在重要的正式場合上發言,其實也很少說官話。

這也都不是什麼問題,李世民自己被惹急了,也會罵幾聲隴西話亦或是太原話。

官員們尚且如此,百姓們就更不必說了,還是說自家土話更舒坦。

這其中也暴露出來一些問題,那就是李世民還是將目光,更多的集中在了那些寒門學子的身上。

似尋常的百姓之家,哪有什麼讀書的機會?

這也是李世民這一次真正腳踏實地的走過了許多地方之後的切實感受。

正如眼前這幾個“混小子”,即便是自己見他們遊手好閒,數落他們的時候,竟也是問他們為什麼不去種地,而不是問他們為什麼不去讀書。

可李世民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問.因為若是沒有相對殷實一些的家底,又有什麼底氣去讀書呢?

李世民也給了李淳風一個眼神,李淳風當即便明白了陛下意思,稍點了點頭,便往村裡去。

等李淳風離開之後,李世民才對眼前這混小子說道:“你猜的沒錯,我們確實是從長安來的.算你小子有幾分眼力。”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