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倒是有幾分文生之氣。
且與之前見過的子輿先生的儒生氣絕不相同,若細細感應...彷彿雙方還有些對立之相。
大聖正思索之間,忽見那隅頭拐角上一灣子人家,門首掛著個燈籠兒。大聖硬硬翅飛近前來,仔細觀看,正當中一家子方燈籠上,寫著安歇往來商賈六字,下面又寫著王小二店四字,行者才知是開飯店的...
若只是個尋常的酒家,自然入不得大聖的眼。
只是這店主王小二身上沾染著一路因果,大聖順著探查過去,直接便尋到了王宮之中...以法眼觀瞧之下,才知這店主王小二竟然是宮中撒在民間的探子。
店有暗室,其中許多文書記錄,皆是走遍百姓與來往賓客的資訊...有些簡陋只有寥寥數語,而其中一些被重點關注的,甚至會將對方的名字獨立成冊,其中仔細記錄對方的言行。
這些人之中,有些就是正經的行商之人,有些是天生的憤聲之徒,還有一些...則是心懷不軌的歹人。
而他們,也各有下場。
大聖認真翻看了幾冊,便尋到了一卷關於“佛門”的特殊記錄卷軸,裡面記錄了許多僧人所行的不法事。
其中大部分都是匪徒假扮的僧人,但對那些有度牒的真正僧人,也並非沒有牽連。
而在卷宗最後,記錄了一些有名有姓的和尚失蹤之桉,而他此刻的任務便是找出這些失蹤的和尚。他懷疑這些犯事的和尚,已然還俗藏於鬧事之中。
否則,人怎麼可能無緣無故就消失了呢?
大聖以留影法術將這一部分拓印下來,準備一會兒帶回去給師父看看...原來這國王也是個手段高深的,竟然自己往自己的都城之中撒下暗探。
似王小二這般的探子,絕非只有一個。
大聖也是適逢其會,才偶然撞破了王小二的身份,對於別的暗探,大聖無意去探尋他們的秘密。
更有趣的是,這店裡人的身份,皆不相同。
除了店主王小二是個王宮裡的暗探之外,那堂的,挑水的,燒火的...乃是賊人入城,隱匿於此。
且被店主王小二早看破了他們的行藏,之所以引而不發,是這位店主王小二想要用他們將那些藏在背後不曾露面的犯事和尚釣出來。
可惜自從他們入店至今已然月餘,卻並沒有見什麼成效。
大聖自店中而出,也不多想,直接往王宮內院立去,他想要去探探這國主是否真的英明。
國主正在點著燈燭,批改奏章,而他身邊還放著一本古籍,大聖多看了一眼,見上書《慎子》...即便是大聖博學,也是第一次看到此書。
可見其竟然以“子”為名,想必也是名著。
大聖想要看看書中究竟是是個什麼內容,招來一股清風,將書頁稍稍翻開了些,順眼看了過去——
“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者也,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為也,化而是指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矣。”
這是什麼意思?
又見——“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於法矣。”
大聖覺著這本書有點兒意思,似乎像是道家的典籍,但也自是似乎...核心另有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