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大明王當然要去。不論有多少不能去的理由,但只憑借這大鵬是自己的親弟弟這一條,即便今天是他的忌日,也該去送他一程。
孔雀大明王菩薩天資斐然,不論是玄門修行,還是佛門佛法,一點就通,一學便精,雖然他的菩薩果位是受封得來的,但誰也不能否認他的佛法。
孔雀大明王是個非常有原則的人。當年在大商為將,他便做好自己為將的職責,若非聖人出手將他降服,恐怕姜子牙的討商大軍都過不了金雞嶺;如今在佛門當菩薩,他自然就精研佛法,並且還有《孔雀真經》傳世,並在西洲多有顯靈。
跟著準提聖人的時候,修行小乘教法,如今靈山是如來做主,對大乘佛典也不抗拒孔雀大明王是沒有師承的,雖然許多人都認為他是截教門徒,但其實他只是一介散修。
孔宣降世時,恰逢三清在崑崙山立下門戶,開山門廣收弟子,只因聽闡教門徒對一些靈獸化形之眾說了一句
“披鱗帶角之輩,溼生卵化之徒,也妄圖大道?”便讓他覺著三清門下不過如此,便憤而離山。
即便是後來聽聞截教有教無類,也並沒有再去拜師的意願,只憑借血脈傳承,也不見得比那些大教弟子差。
因此在修行上,也算得上是海納百川。封神大戰時,準提聖人將孔宣擊敗帶回了西方教,也只是強行將他壓服,當了幾百年坐騎,並沒有將孔宣收為弟子因為準提聖人也知道,驕傲如孔宣,或許能壓服他的身軀,但絕對不能征服他的心。
至於動用佛門蠱惑人心之秘法,對於孔宣這樣的人物,只怕反而會弄巧成拙。
如來佛祖接掌靈山的時候,準提聖人的化身優婆羅陀佛坐化,孔宣沒了約束,自然是要復歸自由身的。
只是如來佛祖為了留住孔宣,雙方在大雪山惡鬥了一場,如來雖佔上風,但卻也一時奈何不得孔宣。
孔宣五色神光雖然號稱無物不刷,但在多寶如來心有防備之下,也很難起到奇效。
當時如來以大乘佛法勸之,孔宣卻出言譏諷道:“讓我留下也可,讓我吞十萬人,或讓我吞了你。”如來束手就擒:“請吞貧僧。”最後是孔宣將如來刷入五色神光之中,而被如來以法身破開他的神通,掙脫而出,算敗在如來之手。
孔宣信守諾言,便繼續留在佛門。這還成了個典故,說孔宣先後
“吞了兩位佛祖”,當稱佛母。故而孔宣以人身變化女相,就佔了這便宜,被封為
“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對於佛門,孔雀大明王其實並沒有什麼歸屬感。
或者說,他更像是把
“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當成了一份工作,並且很有職業操守。雖然比不得觀音大士,但比
“馬元尊王佛”、
“定光歡喜佛”之流,已經算是十分盡責了。此刻攔路的這四位,除了法戒不太相熟之外,剩下的韋陀菩薩與金吒、木吒,當年皆是他的手下敗將。
他往前走一步時,對面四個雖然站定了不後退,卻也各自緊張了起來,尤其是吃過大虧的三個,更是把手中的兵刃握緊。
“阿彌陀佛。”法戒唸了一聲佛號,還主動往前踏了一步.手中亮出了兩把戒刀。
他也是個好武的,早就聽聞過孔雀大明王的威名,只可惜一直沒有討教的機會,如今能在此地遇上,也是緣法自然好好把握。
“尊者不妨亮出你的招魂旛了。”孔雀大明王看向法戒,雙手做一個古怪法印,道:“你若能晃倒貧僧,自無後話可說。”不料法戒卻道:“左道之法,早棄之不用。”
“何為左道,何為正道尊者著相了。”孔雀大明王還勸他,
“心若正時,則天地可見浩然。心若不正,則日月難照其行。”
“諸位說前路紅塵紛擾,貧僧超然物外.卻你我皆在紅塵中,談何超脫?”孔雀大明王看向了金吒與木吒,問道:“若三壇海會大神遭難,兩位可能淡然觀之?”又看向韋陀菩薩:“若有朝一日,道行天尊喚菩薩重歸師門,菩薩可視若無睹?”最後孔宣大明王看著寸步不讓的法戒,猛然灑出神光——雖見五彩斑斕,法戒只覺眼前具是紅芒,耀眼奪目之間,便覺自己一身法力被盡數禁錮於體內,完全不停調動使喚,啪——似被巨力裹挾,帶著在即在三界遨遊周天,上探九霄,下遁黃泉.等回過神來的時候,法戒只覺著身體彷彿散架了一般,又如一攤爛泥攤在地上。
隨後一粒金丹喂入口中,見是惠岸行者施丹,便道一聲:“多謝。”開口才知就連聲音也沙啞一片。
金吒與木吒一副過來人的神情,當年他們也受過這個苦,十分酸爽,至今難忘只是如今又重溫了一下。
孔雀大明王顯然不是什麼好脾氣人的,四個人攔路,自然不會只把法戒一個人刷走,只是他們兩個早有準備,故而在看到五色神光的時候已經做好了防護,雖也被刷走摔了一下.但受傷並不算嚴重,恢復得也更快些。
法戒強撐著坐起來,看看四周空空蕩蕩,問道:“孔雀大明王菩薩呢?”躺在另一邊兒的韋陀菩薩,一邊兒望著天,一邊兒用同樣沙啞的聲音說道:“咱們攔不住他,自然是走了。”
“阿彌陀佛。”四個人齊齊唸了一聲佛號。能不能攔得住是一回事,可攔不攔又是一回事
“萬萬沒想到,不是一合之敵啊。”法戒還是有些懷疑人生,
“不過孔雀大明王菩薩說得有道理,正道、左道在乎心也.”說著,他自懷中掏了掏,掏出一面旛來,向身邊三人問了一句:“若是剛才我取出此旛來搖一搖,會不會當真能把孔雀大明王菩薩晃倒?”
“我看難。”金吒搖搖頭:“那五色神光玄妙非常,聽師父說除有刷人刷物之能,更有護身之功效.若菩薩以五色神光鎮住魂魄,恐是晃不動。”韋陀菩薩也在一旁說道:“當年金雞嶺時,菩薩五光分行,適才見時,卻五行合一,輪轉一體.威能更盛當年。”
“距封神大戰至今也有一千六百多年.連我等法力修為都愈發深厚,不會有人覺著孔宣這樣的人物卻原地止步不前吧?”木吒緩緩開口:“最可怕的是,他的修行進境還遠超吾等。”法戒眉頭漸皺,
“咱們攔不住他,難道就任憑他往獅駝嶺去?”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的立場不定,即便是如來佛祖,也不敢輕易放任他往獅駝嶺去以唐三藏如今的修為,也絕不是他的對手。
整個靈山之中,除了佛祖之外,即便是南海觀世音菩薩,也絕不敢說自己能勝過孔雀大明王。
靈山中無人,靈山外自然是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