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流派要是細分肯定不止六大名旦那麼簡單,裡面必然包含了“生旦淨醜”
不過像豫劇這麼具有傳承性的必然少不了除了角色行當,還要有演唱特色、服裝佈置、音樂、曲牌、樂器等。
這角色行當裡的早期豫劇以“外八角”也叫作四生四花臉戲為主,生行戲佔重要地位,其中生行的大紅臉和二紅臉的界限很嚴,大紅臉專演關羽;二紅臉專演趙匡胤、秦瓊、康茂才等類角色,主要是武功戲。
小生行也有文武之分,也有的演員文武兼備,但其中的武功戲較為出色。
大淨主要是以唱功取勝,像豫劇《包青天》中的包青天一角,在行當裡可以說是銅錘花臉淨角。
四花臉除表演比較詼諧風趣外,武功戲也有“盤繩”、“吊水桶”、“空中還原”、“探海”、“元寶頂”、“大翻身”等不少絕妙招數。
旦行在以“外八角”為主的時代,只佔次要地位,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演唱特色的增長,旦角的登臺次數逐漸增多,在後期的發展中取得了主導地位。
這裡面每個行當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訣,比如手勢要訣是:“花臉過頂,紅臉齊眉,小生齊唇,小旦齊胸”。
武打戲的短打要訣是:“身如蛇形眼似電,拳如流星腿似鑽,穩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穩如山”。在槍路上有“走絲”、“連九槍”、“十三槍”、“九個鼻”、“八杆”、“單倒”等路數。
青衣中的閨門旦表演要訣是:“上場伸手似攆鵝,回手水袖搭手脖,飄飄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腳脖”,“說話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
彩旦的表演要訣是:“斜眼偷看人,說話咬嘴唇,一扭渾身動,走路摔汗巾”。
小旦的出場形式是:“出門按鬢角,雙手掖領窩,彎腰提繡鞋,再整衣裳角”。
小生的表演要訣就有意思了,分別是“清、淨、衝”,當然不只是長相白淨清秀,性格衝動這樣滴。這“清”確實是清秀,不過是要求唱詞吐字清、神態秀氣。“淨”是指動作乾淨利落,恰到好處;這“衝”則是說武打勇猛、精神振奮。
“這麼分工陰確、荊條有序的戲班行當,肯定表演場地都在大戲臺上吧!”
“大戲臺?你知道剛開始的角兒有幾個是能登上大戲臺的?”
被爺爺這麼一說,我二丈和尚摸不著頭腦的嘀咕了一句“不在大戲臺那在哪?”
“這麼和你說吧,能登上大戲臺的角兒都是中後期的了,咱們早期的豫劇表演舞臺那叫一個簡單,往往只是用蘆葦、箔子一擋,臺上放一桌二椅,即可開演。除此之外打小鑼、敲梆子的人還要兼‘檢場’。”
“沒了?”
“沒了。”
“這就沒了?大幕布呢,相處將入呢,大戲臺子呢?”
爺爺冷冷的蔑視了我一眼,“你說的那些是少有的,不過在後期,有些戲班有了自己固定的劇場,才採用了一些幕布、佈景。旦角的服飾雖然講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風流’,但隨著京劇服飾的影響,現在也基本與京劇服飾相同啦。”
不過對於先前說的二八板屬於唱腔中的鑼鼓點,這鑼鼓點又有三大類之分,分別是:開臺鑼鼓點,主要是由【混加官】、【毛邊】、【鮑老催】等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