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非誇大其詞,以乾隆修《四庫全書》為例,他在徵集書籍的過程中,實則寓禁於征。】
【據粗略估計,僅在乾隆三十九年到五十八年間,官方禁燬的書籍便多達3100餘種,共計11000餘部。】
......
“不知道有多少珍貴書籍被毀。”
嬴政發出一聲感嘆。
天幕中的資料,僅僅官方禁燬書籍的種類和數量。
在民間,必然許多人迫於文字獄的壓力,將自己的藏書大量銷燬。
其數目遠超官方,數量無法估量。
他此前也想焚一部分書籍,不過他都派人抄錄了副本。
而且,天幕播放過華夏後世的教育情況之後,他就沒有了焚書的想法。
此刻,他只覺得十分可惜。
......
乾隆的臉色又開始難看了。
盛世修書,這早就是傳統了。
宋朝宋太宗修《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
宋真宗修《冊府元龜》。
明朝永樂皇帝修《永樂大典》。
他的爺爺也編修了《康熙字典》、《大清會典》、《全唐詩》等重要典籍。
他也想要比肩他的爺爺康熙帝,編修一部曠世之作。
正好朱筠提出《永樂大典》輯佚,他便做出了編修《四庫全書》的決策。
他要修《四庫全書》明明是為了天下太平。
他要更好的統治中原,著手進行正統性的構築。
哪有天幕中說的那麼不堪。
頂多就是在徵書的同時,順便對徵集的圖書進行一次全面又徹底的審查罷了。
一旦發現書中有懷念前朝、抨擊大清統治、違背程朱理學及傳統禮教以及含有大不敬言論的文人作品,這些書籍便會被刪改、抽毀,甚至是全毀。
這些書籍都不利於滿清的統治,還留著幹什麼?
等著再變成之前民間流傳的奏稿嗎?
等著百姓看了,又想反清復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