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辦法裡,方孝儒選擇了最快的那一條。
現在的建文朝廷,黨爭已經漸漸形成雛形,並有漸漸壯大之勢。
以方孝儒、齊泰、黃子澄為首的清流官算是一派。
他們仗著皇帝的信任,在朝中取得了很大的話語權,尤其是齊泰,更將兵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承平之時,兵部只負責練兵和防務,不顯山不露水。
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卻恰恰將兵部推到了風口浪尖,也讓齊泰無形中掌握了更多實權。
但弊端同樣也很明顯,那就是根基不穩。
雖然方孝儒推行了許多利於士大夫家族的國策,飽受好評,也吸引了不少人追隨。
這些年,與他有師生之名的官員就不下數百,更遑論那些還未做官的讀書人,加起來怕有上千。
因此,他也經常拿自己與孔師比肩,頗為得意。
但即便如此,他也很難和翟善一黨相比。
翟善的身後,站著的是整個江南,甚至遠遠不止江南的官員。
更何況,這些人可不僅僅是官員。
地方計程車族、大儒、商會、衛所等等,關係盤根錯節,根深蒂固,實打實的是一個龐然大物。
而另外兩派雖然沒有表現出強勢的勁頭,但同樣不容小覷——程大志的錦衣衛,以及大太監陳六安。
錦衣衛自不用多說,是多少官員的肉中刺、眼中釘。
而陳六安雖只是陛下身邊近臣,但在東宮時就一直跟著。
他手中雖然沒有什麼太大的權利,但鹽、鐵、織染這些巨利的東西,被他牢牢的抓在手中。
江南的那些士族想要從中獲利,沒有陳六安的點頭,他們就很難做。
方孝儒雖然在直隸省安插了兩個巨大的釘子,但他心裡也很清楚,想要短時間內完成陛下催糧的任務,很難。
若是完不成,性情急躁的陛下很有可能會直接換人。
與其這樣,不如直接找到問題的核心——利益。
他方孝儒需要做的,是從中斡旋,以鹽鐵、織染為利,與江南士族進行利益置換。
只有這樣,才能用最快的速度從他們手中,將糧食掏出來。
至於以後,他只需要讓王洪和周子盧這兩顆釘子牢牢紮下去,然後步步為營,自然能在江南獲得話語權。
方孝儒不貪財,唯貪名。
他始終不曾忘記,自己要的是什麼——再復門下三省,恢復三省六部制。
而他,就是要站在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大明左丞相,名留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