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知道姐夫居然就在大明境內?
“天津衛?姐夫膽子可真的大。”
送走隋越,朱允熞將戰艦停在內港軍用碼頭後,猶豫再三還是給朝廷寫了塘報。
畢竟,朱允炆現在才是大明名義上的皇帝,自己是他名義上的臣子。
那詭譎雲湧的朝廷,似乎讓他一夜之間成長了許多。
未來的幾年,不止有外敵,內患也不會少。
曾經那個莽撞的少年,忽然覺得腦殼有點痛。
這一夜之間,他似乎要開始長腦子了...
。。。
“臣請奏,凡朝廷五品官員以上及各縣縣令,皆可向朝廷薦才。”
方孝儒言畢退到一邊,神態悠然帶著一絲得色。
“臣附議。”
“臣附議。”
對這種好事,百官自然擁戴。
所謂薦才,其根本就是宋朝的保舉法,也有點像唐朝的投行卷。
說白了就是繞過科舉這條路,給士族的家臣、投效的書生,開闢另一條為官的通道。
洪武朝的科舉,可是‘坑苦’了這些士族。
君不見現在朝中的官員,有多少是來自寒門,甚至百姓?
倘若長此以往,士族們如何能重振當年的門楣?
自黃巢屠盡天下門閥,這些年過去了,又何曾再有五姓七望出現?
是這保舉法能順利施行,不出百年,他們這些士族中,又能出現多少新的門閥世家?
朱允炆有些猶豫。
他信任士大夫集團不假,但也不是純粹的傻子。
就算再傻,資治通鑑總是看過的吧?
難道他不知道門閥的壞處?
保舉法在宋朝造成的臃官之患,仍舊曆歷在目,他又如何看不出來?
但他現在的位置有些尷尬。
他這個皇帝得來的手段,沒那麼名正言順,說句難聽的,他就是篡位!
若不是有文官和士大夫階層支援,豈能這麼順利坐在這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