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在明朝不是第一次。
不說朱棣永樂時期的人口大遷徙,洪武年間老朱就曾命山西遷出大量人口。
元末時期,全國處處動亂,處處打仗。
而山西因其‘兩山夾一路’的獨特地形,導致無論是兵災還是天災,都受損較少,人口也保留較多。
但河南一帶的百姓傷亡慘重,哪個勢力過來都要搶一搶、抓一抓、殺一殺。
這就導致明初建國後,偌大的產糧大地,竟然無人耕種?
於是,當時還不太老的老朱,一道旨意發了下去:
以太原、平陽兩府為主力,澤、潞、遼、汾、沁等州府,向河南等府遷民。
一道旨意下去,上百萬百姓被迫背井離鄉,去往一個陌生的地方。
老朱的這道旨意,確實挺不人性的。
但從長遠來看,還是對百姓有好處,且對國家有積極意義的。
山西地少且貧瘠,那麼多人擠在那裡,又沒有玉米這些高產糧食,都得餓死。
就算餓不死,也絕對活不好。
可去了河南,大量的無主耕地等著人去開荒,吃飽喝足的同時,還能給國家上繳糧食。
一舉兩得。
不然老朱、朱棣父子倆瘋了,大量的遷徙百姓去往他鄉?
山西的大移民,還在民間留下不少故事,其中以洪洞縣大槐樹最為著名。
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
而這個大槐樹,也成了幾百年來,多少人魂牽夢縈,想要回去一尋祖跡的地方?
最有名的雖是洪洞大槐樹,但老朱遷的可不止是這裡的人。
包括朱棣永樂年間,江西等地也遷出去不少人,只是沒有山西這一次規模這麼大罷了。
現在老朱打定主意,再遷人去往西北。
地,光打下來沒用,佔領之後最重要的是經營。
經營,就離不開人。
但亦力把裡不同於西域的其他地方。
首先,這裡處於絲綢之路的必經之道,哪怕沒地種,也不會愁吃喝。
其次,這裡可不是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