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襄陽與南京十六
清軍是這麼坐以待斃的人嗎?濟爾哈朗是這樣眼睜睜看著夏軍攻城,而不做反應的人嗎?
當然不是了。
濟爾哈朗這個鄭親王的爵位,也不是白給的。
他大開四門,清軍幾乎傾城而出,開始清掃戰場之上的夏軍。
夏軍為了躲避火炮的轟擊,分得都比較散,故而形不成合力。清軍一出來,就陷入混戰之中,他們就好像是打掃衛生一樣。
一直坐鎮不發話的張軒,此刻再也坐不住了。
在桂林之敗後,張軒做出了很多改變,最大一個改變,就是培養將領,不再插手一線戰事。不是張軒不打仗了,而是他明白,到他這個程度,最重要是將將,而不是親自上陣。
羅玉龍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反面教材,而朱元璋能算得上一個正面教材。
朱元璋剛剛起勢的時候,也是一仗一仗打出來的。朱元璋本人也是一個相當厲害的將軍,但是到了後來,幾乎不再征戰了,全部託付給下面的人,這才有徐常之輩的大名。
張軒現在或許還沒有到這個地步。但是已經像這方面發展了。
他有意培養下面將領獨當一面的能來,希望能與這些老兄弟,善始善終。比如這一戰,就是由鄧和指揮的,雖然整體上來說,鄧和指揮的這一戰,只能說中規中距,按步就班。沒有什麼出彩之處。
不過,這種協調幾個作戰單位的經驗,本身就很重要。
只是他知道,而今這局面不是鄧和能應付過來的。
清軍的反擊相當膽大。一般來說,有城池,誰會貿然出城決戰。可見清軍在守城這一項業務之上,並不是太熟練的,也是,清軍很少被人打著需要防守的地步。
反過來說,濟爾哈朗所為,堪稱正合兵法。
為什麼?守城之戰,在兵法之中,從來不是單單守城牆的。濟爾哈朗依城而戰的做法,正是一記妙招。
如果說張軒沒有將濟爾哈朗的反擊,計算在內,是不對的。但是張軒沒有計算在內的是,濟爾哈朗反擊規模會這麼大。讓張軒不禁有一種,還牌還有掀完,就哈梭了。
這個時候,張軒的決斷,是大舉壓上。既然他想要決戰,那就決戰。
張軒這個決斷,是基於幾個判斷的。
第一個判斷,就是張軒全軍而來,在數量之上佔據優勢。再加上樊城周圍場地並不是太大,沒有騎兵轉戰迂迴的空間。張軒征戰越多,越明白一件事情,為什麼古代兵家,稱騎兵為離合之兵。
從騎兵是衝擊步兵方陣,從來是愚蠢的極致的行為。
騎兵的衝擊力是不錯,但是張軒並不是太擔心的,因為他信得過麾下將士,他最擔心的是騎兵的行軍能力,擔心騎兵大穿插,大迂迴。如果硬碰硬的混戰,騎兵在張軒看來並不可怕。
第二個判斷,是基於時間。
這個時候,張軒還沒有接到南京之戰的訊息,只知道清軍與鄭軍已經交上手了,但是打成了什麼樣子,卻不知道。張軒擔心,南京之戰隨時會結束,到時候,南京清軍就解放出來了。
他們會做什麼?
張軒不敢多做揣摩,所以他寧可多傷亡一些士卒,也要這一戰儘快結束。
第三個判斷,就是清軍做保決戰的準備了嗎?
張軒雖然不是濟爾哈朗肚子裡的蛔蟲,但是他依常理論斷,他覺得濟爾哈朗決計沒有做好準備。
交戰以來,濟爾哈朗的作戰思想,已經很明顯了,就是拖,將戰事拖下去。
應該不會,突然之間,改弦易轍。
既然濟爾哈朗的準備不足,張軒自覺自己的準備要比對方多一點。自然要逼戰。
張軒起身立即下令,說道:“各軍立即出擊,讓清軍不能有片甲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