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張軒對曹宗瑜並非沒有限制的。
首先,遼東鎮
依舊在鄭成功手中,鄭成功以越王,鎮東大將軍,樞密院副使,總領遼東,朝鮮軍事的名義。坐鎮遼陽,手中兵馬其實遠超過五萬之多。因為很多軍隊,都被列為朝鮮軍。而朝鮮軍也在鄭成功麾下。
所以鄭成功麾下的兵馬,在十五萬上下。
鄭成功不會對曹宗瑜俯首聽命的。但是總體來說,遼東是一個單獨的戰場。鄭成功與曹宗瑜之間的配合無須這麼緊密。
曹宗瑜其實真正負責的,也不過是宣府,大同,榆林三鎮的防禦。這三鎮人選,鎮守宣府的乃是許都。鎮守大同的是高一功,鎮守榆林的是袁宗第。
這三人與曹宗瑜都很熟悉。配合還算默契。
但是讓他們三個人對曹宗瑜死忠卻是不能的。
首先說許都。
許都與曹宗瑜之間的存在心結。
別的不說,整個北伐之戰的後半場之中,不管是夾河之戰,還是北京之戰,許都沒有上場的機會。
就很清楚的看出曹宗瑜的傾向性了。
許都與曹宗瑜的矛盾,已經很長時間了。甚至可以說是浙軍一系,與河南人之間的矛盾,即便是曹宗瑜有大局觀,不在意。但是曹宗瑜麾下的人,不可能不在意。
曹宗瑜或許不會針對許都,但是合理的將許都放在次要位置上,讓許都即便是滿肚子火氣,也發不出來。
許都或許能為曹宗瑜所用,但是曹宗瑜想要做大逆之事,許都是萬萬不會跟隨的。
而高一功與袁宗第也是如此。
他們出自闖營,投奔張軒之後,部屬星散,並不必鄭成功,李定國等人,隨時都可以拉出不少人馬來。
他們能有今日,全靠張軒的信任。
可以說,張軒一紙文書就能讓高一功袁宗第下位。但是對李定國與鄭成功等人,張軒萬萬不可能這樣的。
他們很明白自己的處境,也不可能依附曹宗瑜的。
所以,這樣的安排下,三鎮穩如泰山。
大同,宣府,榆林三鎮,以守為主。遇見清軍入關,只需堅壁清野,謹守城池即可。
而曹宗瑜所部,卻是用來反擊。
只要將戰線穩定在三鎮之內,不影響內地的恢復,就足夠了。
而鳳翔鎮的主將,
鳳翔一鎮,其實並不僅僅限於鳳翔,而是應對吳三桂所部的所有軍隊,都在鳳翔鎮的管轄之下。
雖然鳳翔鎮額兵五萬,但是袁時中還兼任陝西總兵官。也就是陝西當地的縣兵都歸屬於袁時中所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