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經筵一
張質派人請來黃宗羲。
張軒再尋找自己屬意的人選,但是張質也在選他屬意的人選。
他所屬意的就是黃宗羲。
張質雖然不知道張軒為什麼對東林黨有這麼深的厭惡之感,私下揣摩,大抵是錢謙益之因。他心中不免對東林黨人,有些同情。因錢謙益一人,而敗壞了東林先烈的名聲。
故而他選人的時候,就屬意東林之後。
黃宗羲就湧入張質的眼簾了。
首先是忠臣孝子。
黃宗羲之父,乃是大名鼎鼎東林七君子黃尊素之子。黃尊素為魏忠賢所殺,黃宗羲懷揣利器,行刺魏忠賢的親信許顯純,痛擊崔應元。天下鹹稱之為,姚江黃孝子。
天下聞名。
後師從劉宗周,也算是名門弟子。
在清廷入江南之後,黃宗羲與眾人一起到武昌,擁立張軒。也算是有功之臣。比起方以智來,資歷上要多一些。
而且張質也與黃宗羲交談,覺得黃宗羲學識才能,萬中無一,早就推薦的意思。
張質將國子監爭奪背後的事情,對黃宗羲說了。最後說道:“陛下勵精圖治,澄清宇內之心。是天下之幸,然陛下迷戀西夷邪說,偏離中正之道,求治之心太急,不近儒臣,偏心武夫。”
“固然國朝初立,大敵未除,正需此輩效爪牙之勞,然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之。陛下向來聰慧,寵信此輩,也不為過,只是陛下厭惡聖道,常有漢高之心。你知道陛下最喜歡漢書之中一句話,是那一句嗎?”
黃宗羲說道:“閣老請講。”
漢書洋洋灑灑百萬字,一時間哪裡想到得到是那一句啊。
“‘漢家自有法度,本以霸王道雜用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張質說道。
黃宗羲沉吟片刻,說道:“陛下這樣認為,倒不算錯。”
張質看了黃宗羲一眼。
這一句話在現代被不少人推崇,但是在古代,卻並不是如此的。可以說是褒貶不一。黃宗羲在這個時候說出這樣的話,是需要勇氣的。
“不錯,而今天下局面,非大英雄不可收拾。”張質說道:“陛下乃不世英雄,豈能以腐儒衡量?只是,陛下如此下去,與群臣離心,並非社稷之福。我欲薦太沖為陛下經筵。講明亡教訓,治亂之道。太沖覺得如何?”
黃宗羲聽了,呼吸微微有一點急促。
這可是一個大好機會。
雖然張軒開過幾次經筵,但是不過草草了事。一來事務繁忙,二來張軒並沒有將心思放在這上面。不過是走一個形式。
而今卻不一樣,張質直接接入了。
張質這個文官之首,可不是擺設。
雖然張軒對朝政介入很深,但是大夏朝廷的庶務,還是在張質的手中掌握的。張軒與張質之間的分工,就很能說明問題了、軍事上,張軒大權獨攬,外人不可染指,而在政事上,大多數政策都是張軒與眾人商議後決策的。而張軒雖然關注很多事情,大多數是改革的事情,比如說江南丈量,比如說京中製造局等等,各地庶務都是歸到張質的手中。
經過張質歸納處理之後,才上奏張軒。
當然大事上,張軒自然會過問了。一般事務都是張質自己處理了。
至於什麼是大事,什麼是小事,自然是張軒關注的事情是大事,張軒不關注的事情,都是小事了。雖然張軒每日召見大臣,大夏上下大小事務都瞞不過張軒。
看似張質默默無聞。但實際上在潛移默化之間,他的門生故吏遍及朝廷。甚至在軍中也並不是沒有一點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