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賀虎頭的糧食不多,但是人也少,吳三桂所部的人更多,需要的糧食更多,他們能在這裡
耽擱太長時間嗎。
所以,這一戰,他是有信心的。
他接到命令之後,立即下令撤退。
倒不是怕了吳三桂,而是選擇一個有利的地形,他選擇了李市鎮。
首先這個地方,距離他最近的城鎮,不需要安營紮寨。雖然這個鎮的鎮牆單薄,但比一點沒有防禦要好上不少。
而且李市鎮也算是交通要道,被稱川東門戶,剛剛被夏軍攻打下來,不需要怎麼清理,就能入住。
就在賀虎頭剛剛入駐李市鎮的時候,李市鎮外面無數煙塵飛起來,卻是吳三桂的騎兵到了。
吳三桂的騎兵一看李市鎮的陣勢,就不敢進攻。只能將這裡的情況彙報給吳三桂。
賀虎頭抽出千里鏡細細的觀看吳三桂騎兵的陣勢,一個命令沒有下達。
而下面士卒都各司其職。在李市鎮外圍挖出一道壕溝來,還有人在堆積土堆,不為別的,就是為安置火炮。
賀虎頭之所以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所帶十八門重炮。
這是夏軍火炮的最新產品,鐵芯銅胎炮。還配有炮車。
連炮車大不部分都是鐵造的。
四匹拉著,一般官道,就能前進了。
這十八門炮,威力不比紅夷大炮弱,但是重量上卻輕了不少,否則也不會被賀虎頭帶著走。
李市鎮如此大的動靜。也讓李市鎮百姓不安。
之前過大兵,已經有很多百姓避難鄉下了,但是夏軍幾乎過境,雖然被強徵了一些糧草,但是除此之外,再也沒有什麼惡行了。
百姓觀望了半日,有很多都回來了。
畢竟對百姓來說,守家在地,不可能逃到什麼地方去。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本以為兵難已經過去了,又回來,看起來,要在李市鎮大大出手的樣子。
不得不讓李家的頭面人物出面了。
李家的頭面人物是誰?
是李遇知。李遇知乃是崇禎一朝的大學士。
當然了,大家都知道崇禎一朝的大學士換得如走馬一般。
但是在李市鎮這個小地方,能有這樣做過大官的人,還是首屈一指的。李市鎮原來名李氏鎮,故而這鎮上大部分都是姓李的。
李遇知在崇禎年間告病還鄉,顛簸了好幾年,才真正回到了家鄉。
而今年事已高,早就不想再出面,只等一死,葬入祖墳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