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親王不想因為內鬥,而影響大局。更明確的說一點,就是而今沒有一個人能夠代替多爾袞的地位,包括順治。
順治即便親政了,能如多爾袞一樣成熟的把持政事,並震懾漢軍將領,讓他們不敢妄動嗎?
鄭親王並不看好。
誰等知道掌握至高權力的好處,但是是否能承擔權力背後的重擔,卻是未必。
“陛下,太后。”鄭親王說道:“英王掌控兩白旗,及攝政王餘部,此輩黨從攝政王,唯恐為陛下追究,方才依附英王,如果窮追之,則必生亂世,這些都是我大清的好男兒,不該折損在內亂之中。”
鄭親王的話中,還有一個意思。
凡是能將手深入決策中樞,被順治嫉恨的,都是八旗出身。因為不是八旗老姓定多是一個小嘍囉,不可能與多爾袞牽扯這麼深。而今八旗支撐大清將士,已經有些不足了。
如果再折損這麼多精英,且不說影響如何,實在是損失不起。
“王叔的意思,是讓英王如多爾袞一般嗎?”順治語中帶氣,說道:“朕就在宮中,任他愚弄不成?”
鄭親王說道:“奴才不是這個意思,不過,陛下也是知道英王是什麼樣人的,此人剛愎自任,對下面的奴才,從來不體恤,否則也不會有多爾袞任事。英王即便是接了兩白旗的擔子,他也承擔不起。”
“陛下想與起虛以委蛇,待局勢稍稍安定一下,
施恩於兩白旗上下,兩白旗上下豈能不感恩戴德,以報陛下?”
“到時候外派英王將兵即可。”
鄭親王的意思,是在最大可能保全清軍元氣的同時,解決了阿濟格。
只是順治對這個處理意見並不滿意,他目光掃過傑書,卻見傑書,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一副木雕的樣子,心中暗道:“廢物。”
順治想要一股作氣,將阿濟格與多爾袞餘黨給清理了。
說起來,整個大清朝還是順治佔優勢了。
首先,在多爾袞的主持之下,漢軍特別是西北綠營的力量大大增加,順治宮中可有不少漢人女子,就是與這些將門聯姻,可以說西北方面,河南方面,揚州方面的清軍。在多爾袞不在的情況下,他們都願意投向皇帝的。
畢竟在很多漢人心中,順治畢竟是皇帝,執掌大權,名正言順。
漢人之中皇帝的概念,與滿人眼中的皇帝概念,是不同的。
在很多滿人貴族眼中,皇帝先是兩黃旗之主,再是八旗共主,再是皇帝。
只是多爾袞自然知道這些漢人不可靠,所以,在北京附近不管各地戰事多緊急,也有兩白旗的軍隊駐紮,皇宮附近自然也有兩黃旗的軍隊,雙方相互平衡,總體的來說,多爾袞掌控著京師的軍權。
不過,多爾袞真要做些什麼,恐怕京師也要一場大火併。
這才阿濟格上書的政治基礎。
但是阿濟格畢竟是阿濟格,他不是多爾袞。
順治手中,已經有不少將領投過來的效忠書了。如果立即發難的話,未必不能將阿濟格一舉拿下來,只是順治卻知道,在這一件事情上,真正能拍板的不是他,而是皇太后。
而皇太后定然聽鄭親王的。
果然聽太后說道:“鄭親王意思上。”
“準英王之奏,給多爾袞死後蔭封。”鄭親王說道。
“好。”太后說道:“就讓英王接任攝政王,總領天下政事,並追封睿親王為義皇帝。”
“什麼?”順治再也忍不住了,站起身來,說道:“既然母后如此說了,孩兒只能遵命了。”隨即一甩衣袖徑直走了。將這幾個都晾在大殿之中。
順治恨極了多爾袞,恨不得將多爾袞碎屍萬段,決計不願意為多爾袞加一絲追封,他知道,他即便是不同意,也拗不過太后。才鬧出這樣一出。
一時間,鄭親王濟爾哈朗與禮親王傑書不知道該做什麼表情了。
“不用管他。”太后淡淡的說道:“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