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雲南南部的土司關係很複雜,很多時候是兩屬之。
而且李定國在雲南的強勢,讓永曆不敢想北一步,不敢向北,自然是向南了。
不過這個時候緬甸的國力不弱。只是面對永曆卻有一些束手束腳。所以向大夏報告,就是試探一下大夏的想法。如果大夏同意,緬甸願意出兵攻明,俘獲永曆。
對於緬甸使臣的用意,張軒也是明白的。
緬甸滅掉永曆之後,永曆所在的土地,可是不會還給夏朝的。
所以張軒就將這一件事情給拖著。
而今雲貴總督府的主力,都在四川。一時間也抽不出那一支軍隊去雲南。
而且張軒也明白雲南南部的情況,山高林密,大軍臨之,恐怕得疫病的不在少數,但是人數太少了,說不定不是對手。此刻張軒的精力都放在天下爭雄之上,不想因為永曆分了精力。
他知道永曆已經翻不出來什麼浪花了。
不過,他也不願意緬甸向北試探。
大明遺留下來的土地,即便是一寸,張軒也不願意外讓。只是含糊其詞,先拖一日是一日。
永曆的事情不過是一個插曲而已。
很多東南亞小國,因為西方人的壓迫,向大夏求援。
大夏而今實在沒有精力分心,但是張軒又不願意遠了外人之心,畢竟在張軒的計劃之中,南洋終究是中國的後花園。而荷蘭等國似乎也有發現,明裡暗裡也有一些動作。
畢竟西方人對南洋的統治,還沒有後來那麼深,而且而今的情況,西方人對大夏也有依賴,也不想撕破臉。
於是乎,就有得談了。
張軒也沒有想到,正旦宴成為一個外交交鋒的場合,負責禮部的文安之忙得不可開交,安排宴會,並派人與所有使節對接,他畢竟年紀大了,有些吃不消了。
不管怎麼說,外交上,還是以實力說話的。
而今在東方,夏朝的實力,唯有清廷可以抗衡,有這個實力做後盾,這事情並不難處理,但是處理的高明就好花心思了。而且很多明朝留下來的臣子,對這樣外交併不適應。
不管適應不適應,正旦宴總算是過去了。
過了十五,衙門正式開衙之後。張軒與張質,姚啟聖,高鬥樞,文安之,方以智,袁時中,等人商議。做出幾個決策,第一就是科舉,春闈擴招。第二就是都察院為主,與戶部,吏部,樞密院派人,分出十幾裡巡視地方,以丈量土地,預決算,兵役推行,平均賦稅為條目,將地方官審查一遍。
張質已經開始準備預備官員了。
張軒秉政數年,總算積累一批人才,這些人才有,前明投靠過來的,有國子監監生,有軍中不能再戰的將領,有考取夏朝功名的舉人進士。有了這些人才,張軒才決定,雷厲風行。遍及數省,將凡是對丈量土地,預決算制度,兵役,平均賦稅,等政策消極對抗的官員,統統清理下來。
不過,為了大局著想,除非太過分,罷官的官員都不會被責難。可以在吏部求官。、
之所以這樣做,不過是法不責眾而已。
數年以來軍中整理的差不多了,連李定國部下大部分也按張軒的章程培訓過,裡面也有不少講武堂出身。軍隊既然清理過了,那麼就輪到各級官員了。為了地方狗急跳牆,所以樞密院也派人隨行。
所以昭武三年,註定是不平靜的一年,是張軒重新整理朝政,將各種政策從中央推向全國的一年。
也是張軒要忙著掉頭髮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