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主戰朝鮮之爭
“不管怎麼說,姚卿主管大夏財政,朕還是滿意的。”張軒淡淡的說道:“只是我朝新立,欲為子孫立基業,有些事情萬萬怠慢不得,今年的預決算,按姚卿的來,不過明年如果還是這樣”
“臣自當退位讓閒。”姚啟聖立即說道。
“姚卿無須如此。”張軒淡淡一笑,說道:“何至於此,只要姚卿盡力而為,朕還能虧待了姚卿不成。”
姚啟聖聽張軒的話,表面上心悅誠服。但是不知道怎麼了,心中卻有一陣寒意。
當皇帝久了,張軒不得不將自己的心思藏起來,甚至故意表現出一些相反的態度,就是要表現出天心難測。
因為張軒發現,真正坐在內閣,樞密院,都察院前幾把交椅上的人物,誰也不是省油的燈,看似一心一意為張軒做事,私下裡面的小動作,從來沒有少過。
看上去水面上平靜之下,但是下面的暗潮湧動,卻有誰知道啊?
姚啟聖與張質之間的矛盾,張軒都有些看不清楚,是真的因為部門利益上升到黨派之爭,還是姚啟聖與張質之間有一些默契。
人心是最難揣摩的。
張軒本身也不是什麼揣摩人心的高手。
想要一個揣摩出下面的人到底是怎麼想的,卻是不可能的。他慢慢選會了一招,就是除卻自己特別在意的事情,都是不發言。不表態,牢牢握住決策權之外,表現出高深莫測。
之所以如此,他之前的態度太明顯,讓很多幸進之徒,上了檯面。
比如張軒曾經明確表明過北伐的態度。
於是,清州城大捷的訊息傳來,一時間南京居然有一股風潮,一些說大不小的官員,紛紛上書主張北伐。這些官員,說是小官,他們都是京官,是大夏朝廷的中堅力量。
畢竟即便是有名將名臣,事情總是要下面人做的。如果官職太小了,連上書都未必能到張軒這裡。官職太小了,上書也是內閣處理,張軒看到了僅僅節略而已。
如果不是張軒對而今的局勢還算了解。知道不是北伐時節,都以為下面有多少與清廷不共戴天的仇人。
於是乎,漸漸的張軒也變得一絲心意不外洩。
張軒對姚啟聖敲打一番,就含笑讓人送他回去了。
等人走了,張軒揉揉眉間,靠在太師椅的椅背之上,說道:“後面還有誰?”
李輔國說道:“陛下,剛剛衛王來了
。”
“哦。”張軒直起身來,說道:“讓他進來。”
袁時中進來如何行禮自然不用提了。寒暄幾句,張軒徑直問道:“查清楚了嗎?”
南京城中的風浪,既然影響到了朝鮮,可見聲勢之大。但是這一件事情,卻非張軒的本意。臨陣換將,乃是兵家大忌,張軒又怎麼能不知道。只是這風浪來得太快,太急,為了穩定鄭成功之心,也是為了穩定軍中各方勢力之心。
故而鄭成功必須回京一趟。
畢竟他碧蹄館之戰打得的確不漂亮。
只是在此之前,他一定要查出來,這是誰的手腳。
袁時中說道:“清楚了。是許都。”
張軒聽了不由皺眉。
他微微一想,明白許都為什麼如此。
許都在張軒麾下的時候,在地位上是能與曹宗瑜叫板。但是而今,他與曹宗瑜之間卻已經沒有辦法比了。曹宗瑜作為方面大員坐鎮一方。不管是在爵位上還是權力上差了曹宗瑜一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