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讓他這樣從漢城撤退。放棄朝鮮,他的確不甘心。
他還是想要搏一搏的。
只是阿濟格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那就是正面強攻,不管是夏軍的營地,還是夏軍的軍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種強弱對比,讓阿濟格感到很是難受。
這就是顯示出清軍底蘊不足了。
夏軍在野戰之中,對於清軍未必百分百的勝算。但是僅僅這樣,就讓清軍陷入進退兩難之中。
阿濟格大軍迴轉漢城之後,立即下令各部撤退,漢城以南的軍隊,向漢城聚集,而漢城以北的軍隊,向遼東撤退。並將這裡的情況飛馬報給北京。
清軍的撤退立即演化為清軍在朝鮮統治的總崩潰。
之前說過,清軍在朝鮮並不得人心。
阿濟格縱然在朝鮮重塑朝鮮八旗,用來鞏固朝鮮人心,但是這種用刀劍塑造出來的階層,也未必對清軍死心塌地。不過是見清軍兵強馬壯,暫時雌伏而已。
如果阿濟格能一直保持強勢,時間長了,這些朝鮮人未必不會對清廷忠心耿耿。但是而今時間太短了一些。
所以阿濟格撤退的命令一來,漢江以南,清州以北,大片區域紛紛向夏軍投降,一時間鄭成功沒有一兵一馬北上,這些地方都已經城頭變幻大王旗了。
甚至在漢江以北的一些區域,也紛紛派出使者
南下投誠。
一時間朝鮮三千里山河形式大火。
連在後方的韓王也坐不住了。
從清軍進攻朝鮮以來,他從朝鮮大王變成了大夏韓王,如過山車一般,大起大落,身邊的肱骨之臣,紛紛凋零,他心中有太多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之感,一來是對清廷的,害怕落在清廷手中,另外一方面卻是對夏朝。
這位朝鮮王,還是有些能力的,最少不會天真的以為夏朝在朝鮮投入這麼多兵力,先後戰死數萬,耗資數百萬兩,甚至上千萬兩。讓張軒冒著政治結構失衡的風險,讓鄭成功獨擋大任。是不求回報的。
朝鮮王並不是說,忘恩負義,甚至他也不敢忘恩負義。
只是他擔心夏朝的胃口太大。
如果能讓朝鮮恢復到戰前的獨立地位,他寧願傾朝鮮上下之力,結上國之歡心。只是他擔心,夏軍的胃口不僅僅是這樣的。
但是他很明白,不管夏軍到底是怎麼想的。他都沒有說不的可能。
而且看起來朝鮮形式一片大好,他自然想畢其功於一役,儘快將朝鮮整合好,如此一來,也有一分說話的力氣。畢竟經過這一場劫難之後,韓王越發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是虛的。唯有實力是真的。
所以他發揮自己的能力,將這些朝鮮降軍全部歸攏在手中,如果整合一下,看上也是雄兵十萬,戰鬥力怎麼樣不說,倒也能有些聲勢。與夏軍談判的時候,也更有一些力度。
韓王督促,讓鄭成功有些坐不住了。
當然了,這僅僅是一部分原因。
在清州之戰後,雖然清軍吃了大虧。但是夏軍損失非小,本來按著鄭成功原本的計劃,為了對抗清軍的騎兵優勢,應該在清州好好休整一下,然後繼續進軍。
畢竟阿濟格雖然損失非小,但也不是沒有一擊之力的。
但是局勢逼得鄭成功不得不加快進度。韓王的督促僅僅是其中一個原因,鄭成功從來沒有將他放在眼裡,只是面子上過得去而已。不過而今的局勢,讓鄭成功不想錯過。不能錯過。
所謂天賜不取,必取其咎。
鄭成功很明白,而今的局勢看上去一片大好,但是指望這些人能夠撼動阿濟格的主力,卻是不可能的事情。阿濟格雖然損失不小,但是即便是有萬騎,將這些地方的烽火全部掃平,也是相當容易的。
他之所以不動,就是在看鄭成功的反應。
如果鄭成功不給他反應,他們而今遍地烽火,立即會遭受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