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的不是別的,就是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招為駙馬。與皇室聯姻。硬得就是如果他不肯出戰的話,那麼清軍將派甘陝綠營兵南下,到時候四川就不容吳三桂做主了。
吳三桂也是想了很長時間。
最後決定明徵貴州,實平川南。
之所以如此做,吳三桂是一個聰明人,他更知道,無論是多爾袞,還是張軒都是聰明人,對於聰明人來說,很多事情都不用明說,吳三桂很明白,多爾袞是決計不會信任他的。他也不可能投靠南朝,在兩國之間騎牆是他最好的結局。
而且吳三桂與東虜打了半輩子的交道。故而對東虜的情況最清楚不過了。他能看得到東虜的虛弱,而今的情況,對他再好不過了,東虜對南朝略處下風,他的位置就很重要了。
東虜不會輕易對付他。他也不想將南朝得罪狠了,否則南朝不先攻北方,先打他,他未必能承受的住。
至於川南諸部,都是之前的明軍。他們殺了楊展,來投奔吳三桂。
吳三桂一一接納,不過是讓他們換了一個頭銜駐守原地罷了。當時吳三桂是沒有能力,將他們納入麾下,但是在四川修養生息一兩年之後,雖然有了能力,但卻不敢妄動。
畢竟川南雖然都是大山,這個時代四川與雲南之間雖然相鄰,但是卻要毗鄰貴州一面才有道路相同,其餘的地方都是群山之中,難行大軍。
如果吳三桂輕舉妄動,這些牆頭草逼急了說不定,會投降南朝,那就不好辦了。
而今藉助南下的名義,將川南諸部全部徵召過來,一起南征,
將他們消耗掉,將川南各地置於他的掌控之中。
想來也足以給清廷一個交代了。
不過,這一件事情,事先要與南朝達成默契。
當然了,能不能達成默契,吳三桂並不是太在乎的。他也得到了訊息,從長江到南陽,各部清軍異動頻頻,想給張軒造成壓力。而且清軍與夏軍正在朝鮮鏖戰,想來夏軍也沒有那個心思在南邊再開戰場。
而且吳三桂對自己的軍隊,也是有信心的。
有一種默契,是勝者對敗者的放縱。這一點不需要對方有默契,只需要自己有默契就行了。對於能否大獲全勝,吳三桂有一點點擔心,但是在這種情況之下邊打邊談,卻是很有自信,達成自己想要的要求。
吳三桂將頭盔帶了上去。大步走了出去,無數士卒都在外面等候,吳三桂翻身上馬,隨即身後計程車卒紛紛上馬,數千騎兵護送著吳三桂來到一處大校場之中。
大校場之上,刀槍林立,火銃大炮,應有盡有,一面面旗幟,一眼看不到頭,這數萬大軍,裝備精良,騎炮皆有,氣勢恢宏,兵強馬壯。這就是吳三桂這一兩年在四川境內,百般收刮,又與南朝暗地通商下來的結果。
吳三桂是一個典型的軍閥,不管是在遼東,還是在四川。他有了錢之後,就將這些錢都砸在武備之上,如此一來。吳三桂所部有而今的氣象,也是自然而然的。
而有這樣的部眾,也是吳三桂行事的底氣所在。
如果加上川南各部,吳三桂麾下兵馬已經接近二十萬了。
二十萬大軍,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吳三桂在校閱大軍,做出徵之前最後的準備,而他派出的使者,也來道了。只是這邊賀虎頭不敢做做主。他也知道吳三桂的異動,已經加強警戒,至於其他的事情,只能交給南京方面處理了。
於是吳三桂的使者,順流直下,不過一兩日的時間就來到了南京城之中。
對於吳三桂異動這一件事情,被嚴格保密,大部分官員都不知道,他們還沉浸在爭論治國之道。如何改易官制之上,只是他們沒有發現,這一兩日,所有內閣,樞密院的高官都齊齊的消失不見。保持了沉默。
因為他們在宮中御前會議之上,為應對吳三桂異動這一件事情上,吵得不可開交。一兩日之內,都沒有議論出一個結果來,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張軒卻不能讓他們無限期拖延下去了。強留他們在宮中,一定要一個結果出來。否則就留宿宮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