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既得隴,復望蜀
鄭廉上前從丁楚魁手中接過這些書信。張軒拿過來一看,厚厚一疊怕有百十餘封書信,而且都沒有封火漆。信封都是開口的。方便張軒檢視。
張軒接過來,本想開啟看看,忽然一想看了又能怎麼樣?他對粵西府縣官員的瞭解,僅限於人名而已,還有一些履歷,也僅僅是寫在書面之上的履歷,這還是胡澹從桂林到廣州沿途收集的情報。
至於更詳細一點的。
抱歉一點都沒有了。
張軒給胡澹的人手不過幾百人而已,不要將這個時代的情報機關想的多高大上一樣。
對這些人與丁楚魁的遠近親疏,乃至於恩怨情仇,那是一點也不瞭解。
即便看了這些書信,也不會任何用處。想來丁楚魁已經想肇慶城當成投名狀獻給了大夏。也不會在這些書信之中,寫一些不利於大夏的內容,最少桂林方面還沒有魄力將肇慶城作為餌。讓丁楚魁為間的。
張軒心思急轉,本來想要開啟信封的手,輕輕一轉拍在信封之上,說道:“我自然是信的過丁先生,鄭廉,下去封了火漆,速速送出去。記住多派一些騎兵,在讓粵西各城看一看,我大夏鐵騎的威能。”
“是。”鄭廉立即說道。隨即緩緩後退,轉身下去辦事了。
“大將軍英明。”丁楚魁說道:“以隆武覆滅以來,紹武與永曆相爭,粵西府縣兩不相屬,或者可以說兩項相屬。各府縣官員多日惶惶不可終日,不知道各處來攻打,各處盜賊風起雲湧。只能謹守城池而已。城外已經無力控制。屬下寫信招撫,乃是懷柔。大將軍臨之以兵。乃是示威。如此雙管齊下,想來各處府縣必然束手投降。”
張軒沒有被丁楚魁的馬匹拍暈,輕輕一笑,卻不好拂了丁楚魁的面子,說道:“如果真有此事,丁大人之功為最。多的不敢說,一部侍郎,必將虛位以待。”
張軒這個許諾不可為不大。
大夏制度,六部尚書兼內閣大學士。成為皇帝御前會議的一員。也就是說,身為一部正堂官的尚書,需要更多時間在大內辦公。各部的庶務都分擔到幾個侍郎之上了。各部的侍郎,實際上成為各部的實際權力的掌控者,權力要比明代的侍郎要大上不少。
這些張軒能爭取最大官職了。畢竟雖然張軒對內閣諸位大學士,帶著一股俯視的感覺,但是不得不承認,這內閣大學士其實並不是張軒能
夠干預的,特別是內閣首輔,與他這個大將軍,也是分庭抗禮的存在。張軒也不敢輕忽。
侍郎已經是張軒能開出最大的價碼了。
張軒之所以下這樣的血本,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不想丁楚魁留在兩廣。藉助丁楚魁的影響力招撫這麼多降官,這些降官一時半會是不可能全調出去的,再讓丁楚魁留在廣州,恐怕張軒就要依靠丁楚魁治理兩廣了。
丁楚魁坐大,卻不是張軒想看見的東西。
不過這些內幕,丁楚魁卻是不知道的。或者是不想知道了。
“能有大夏一統天下,出一分力,乃是屬下的榮幸。”丁楚魁說道:“只是廣州失陷,肇慶不保,自桂林到肇慶,林佳鼎東征之時,掃地為兵,傾力而為之,桂林之東,梧州。平樂,兩府,幾乎為之一空,僅僅老弱士卒鎮守而已。從肇慶到梧州,四百里,梧州到桂林,五百八十里。下官常聽先帝在時,常率精騎,日夜兼程,倍道擊之。”
“以此估算,以精騎突擊,三五日之內,就能突擊到桂林城下。”
“桂林一下,擒桂王在手,則明亡之至矣。廣西貴州之地,本多土司,大將軍當以大兵臨之,招土司與會。臨之以威。樹之以德,則兩省皆入大夏版圖。大將軍南征以來,連奪明之三帝。功莫大焉。封王有望。”
丁楚魁對此也是有私心的,他很明白,招撫粵西府縣,他的功勞並沒有那麼大,而是張軒就局勢做到了這個地步。丁楚魁才能銜大功回朝,在朝廷之上站穩腳跟。
張軒聽了,手一緊,深吸兩口氣,說道:“容我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