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
高一功幾乎要怒髮衝冠了,厲聲喝道:“文先生,我敬你的學識,並非我劍不利,斬不得你項上人頭。”
文安之說道:“文某此刻,也不是以大明大學士的身份來與高將軍交談,而是以局外人的身份,來跟高將軍說幾句心理話,如果高將軍,覺得我的話語難聽,可以立斬。文某幾十歲的人了,早就活夠了。”
高一功只覺得滿心的憤怒不知道往什麼地方發洩。
這年頭,《三國演義》早已傳遍天下了,呂布什麼下場,誰不知道啊,高一功一輩子都沒有想到他會被冠上三姓家奴的名頭,但是細細想來,卻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本來並不是多後悔與李過一起南下的,但此刻,後悔的心思忽然蔓延開來,就好像一隻老鼠在咬著他的心一樣。
那種酸澀煩躁的心思,就不用說了。
文安之心中暗道:“要再加一把火。”說道:“高將軍,當知呂布下場,想來羅氏閒置將軍,已經是仁愛有加。”
“不用說了。”高一功,說道:“你說,我該怎麼做?”
高一功對與投降夏軍並沒有什麼心理負擔,但是一想到投降之後,從此只能在南京困守,簽字畫押,或許有一個空頭爵位,什麼事情都做不了,高一功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他還在壯年,哪裡想這麼早就退出戰場。
如果他現在沒有選擇的話,他或許不會顧慮那麼多了,但是而今他既然有選擇的餘地,自然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命運。
文安之說道:“高將軍可知,每當新朝建立,都要褒獎前朝忠臣。所謂何事,就是褒獎忠義而已,關公為千古忠義化身,但是關公也為屈膝侍曹之時,為何卻不為世人所詬病?”
高一功似乎想到了什麼,說道:“乃是關公一心不忘劉皇叔,屈膝不過是權宜之計而已。”
文安之說道:“誠如是言,事有經權。有可為之,有不可為之。高將軍從李過投奔我朝,可以解釋為不忘舊主,而陛下禮遇高將軍深厚,高將軍以當報之。”
高一功聽到這裡,眉頭微微一挑,心中其實已經有些不滿意了。
任何一個將領都是實用主義者。
所謂忠義之名,固然想要,但是僅僅是裝飾而已。高一功固然為三姓家奴之名,感動羞恥。但是如果除此之外,別無他法的話,高一功未必不能接受。要知道吳三桂當初也被傳為忠臣孝
子。
高一功想聽的是兩全之法,而不是一條死衚衕。
文安之自然也是知道的。他話音一轉,說道:“但是將軍與朝中很多不睦,也是事實。故而將軍忠於陛下,也不過是忠於陛下一身而已。陛下身後,將軍如何做,自然不會有人詬病了,只需將軍再為陛下後事上多出一些力氣,天下間自然視將軍為忠義之輩。”
高一功聽到這裡,也明白文安之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了。
文安之繞了一個大圈子,為的就是一個,穩住高一功,不能讓高一功投奔夏朝。
高一功還是瞭解隆武的,恐怕長沙城陷之時,就是隆武身死之日,也就是說文安之希望在長沙城陷之前,高一功保持對大明的忠心。高一功瞭解這一點之後,對文安之之前的言語多出一絲反感。
但是細細想來,卻無法反駁。
投降也是需要技術的。
而今他被張軒一招就投降,夏軍那邊該怎麼想?談判這事情,就好像是男女那些事情一樣,固然彼此情願,但是你一勾搭就上手,對方難免輕賤。更不要說高一功而今是有夫之婦。輕易被得手,如果打入另策之中,高一功將來的前程可真就不好辦了。
高一功細細想來,夏軍與明軍不同。
明軍缺兵少將,高一功過來,立即封侯。但是夏軍之中,大將之才雖然不能說車載斗量,但是並不是太缺乏的。而且也有足夠的候補軍官。最少闖營之中不少將領都被夏軍吞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