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離間計
為了鞏固統治,隆武在很多地方都有妥協。長沙小朝廷,甚至可以稱作湖南小朝廷。
倒不是隆武要排擠其他各地的官員,一來,大明成而今這個樣子,真正的千里迢迢來投奔長沙的官員,少之又少。除卻一直跟隨武昌小朝廷撤過來的官員,北方江南的官員其實並不多了。
二來,隆武為了想辦法壯大自己的實力,爭取地方上的支援。不得不給湖南各地士紳政策傾斜,贏得他們的支援。
如此一來,就形成了這樣的局面。
這樣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很簡單,鞏固了長沙小朝廷的統治。否則長沙小朝廷也支撐不起幾十萬大軍。
但是現在卻遭到反噬。
原因無他,湖南精華地域都在洞庭湖沿岸,湘江流域一帶,而張軒將戰線退到了長沙城下,很多地方就落入了大夏的手中,在場文武百官的家眷有不少都在夏軍的治下。
他們不敢不為自己的家人留一些後路,這種斬殺使者的決然,隆武或許有。隆武早就有與夏軍勢不兩立之心,但是他麾下的這些官員卻是沒有的。
胡澹見此,鎮定下來,說道:“外臣此來,早已將性命置於度外了。陛下想怎麼做,外臣悉聽尊便。”
隆武一時間沒有說話。
馬士英說道:“陛下,不可失了大國氣度。”
馬士英喪子之痛,簡直是錐心刺骨。馬鑾不僅僅是他的兒子,也是他事業上的繼承人,否則也不會被安插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之上。一想如肉團大小的人兒,幾十年間長成可以支撐門戶的男子漢,又化為木盒之中一顆人頭。
馬士英恨不得死的為何不是他。
但是作為大明的首輔重臣,文官代表,他卻不能違逆眾意。甚至也並不能違逆來自馬家的內部的聲音。
貴陽馬家可是一個大家族,馬士英一支固然顯赫,但僅僅是其中一支而已。馬家各支雖然談不上世代公卿,但是做官的人不僅僅是馬士英一個人。而如今貴陽馬家的人投靠在馬士英身邊的人並沒有很多。
固然馬家力不能及的原因,但也有兩面下注的心思。
家國天下,家國天下,馬士英固然是大明忠臣,願意為大明赴死,不僅僅是他對大明的感情很深,而是事情到了如今的地步,他一生之事業都在明廷身上,他縱然投降他朝,名位之高,能在首輔之上嗎?
不管是從道德上,從事業上,他絕無
背叛之可能。
但是家畢竟在國之前。他可以決然,卻不能不為貴陽馬家著想。如果沒有馬鑾的人頭在此,他或許能不表態,但是而今他卻必須表態。
馬鑾之死,讓他痛徹心扉。但是細細想來,兩軍交戰各為其主,兵敗身死,求仁得仁而已。作為父親,他固然傷心長子之死,但卻未必願意長子兵敗潛逃,或者降賊。
士大夫束髮讀書以來,所學之忠義兩字。
但是隆武因馬鑾之死,斬殺夏軍使者,若這件事情牽扯下來,恐怕馬家與夏朝,本應是國仇。又添家恨。這是他所不願意看到了。
這平平淡淡的這一句話,咬在嘴裡,簡直字字是血,但依然要說出來。
隆武說道:“將此人帶下去。”
隨即拂袖而去。
一場大宴就這樣不歡而散了。
惶恐的氣氛,在整個長沙城之中蔓延開來。
隆武回去之後,一時間覺得非常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