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岳陽
回到江陵之後,張軒清點人馬,各部都到了。
基本上張軒的舊部,湯和汝寧軍,曹宗瑜的南陽軍,許都的金華軍,還有王進才的寧波軍,羅岱的騎兵一部,再加上週輔臣的水軍,共計五萬多人,也算是大夏軍中的精銳。
除卻王進才所部是收攏湖廣地方人馬擴編出來的,其餘的都是張軒的舊部。大多數都是老卒,戰鬥力還是可以保障的。
再加上王龍已經許諾的支援。張應元所部說呼應。這一戰號稱十萬大軍,水分也不曬太大的。
張軒召集諸將與幕僚議事。
“岳陽。”胡澹說道:“我們的別無選擇。只有攻下岳陽。岳陽一下,局面豁然開朗,千里湘江,任我來去,如果岳陽不下,這局面就卡在這裡了,我們之一次南征也就無功而返了。”
張軒身份越高,在會議之中,也越發減少主動發言。但是聽了胡澹的話,也忍不住點頭。
一般人提前岳陽,所想的也只有岳陽樓。
不過,倒也不錯,岳陽是很明顯的城因樓名。
岳陽原名巴陵。只是岳陽樓的名聲越來越大,後來就改名為岳陽了。
岳陽城是天下要衝之地。可以這樣說,常德所在,是湖南的側門,而岳陽所在就是湖南的正門。特別是長江與洞庭交接之處,鎖住此地,就阻斷了長江與洞庭的水道。
所在的位置,就好像湖口之於鄱陽湖一樣。
而且與鄱陽湖還不一樣。其中關隘古書之中,所言甚明。
胡澹也在大堂之上侃侃而言道:“岳陽府囊山帶江,處百粵、巴蜀、荊襄之會,全楚之要膂也。三國初,曹公下荊州,以舟師追先主至巴丘,既而敗還。先主與周瑜俱自巴丘追躡之。後魯肅戍守於此,以為重鎮《水經注》:巴陵,吳之巴丘邸閣也。《城冢記》:巴陵城,魯肅所立。孫皓時,屯兵於此,以拒晉師。杜預曰:巴丘,沔、湘之會,表裡山川,實為險固。晉室不競,東南多故,陶侃鎮荊州,以江陵偏遠,移治巴陵。及上游發難,兵鋒東指,亦以巴陵為喉嗌。宋、齊以後,巴陵綰荊、湘、郢三州之衝,談形勝者,未嘗不首及巴陵。梁侯景之亂,湘東王繹遣王僧辨進討,至巴陵,聞郢州已陷,因留戍之。繹令僧辨曰:賊既乘勝,必將西上,但守巴丘,以逸待勞,無慮不克。又謂將佐曰:賊若水步兩道直指江陵,
此上策也。據夏首,積兵糧,中策也。悉力攻巴陵,下策也。巴陵城小而固,僧辨足可委任。景攻城不拔,野無所掠,暑疫時起,食盡兵疲,破之必矣。景悉力攻巴陵,果敗遁。隋將取陳,崔仲方謂水陸衝要必爭之所,巴陵亦其一也。唐人以嶽、鄂二州控扼江沔,並稱衝要。五代時,荊襄多事,往往爭勝於巴陵。蓋湖南得之,足以規取荊、鄂;淮南得之,足以包舉湖南,故爭之急也。宋末,蒙古據嶽州,而湖南、兩粵次第傾陷。蓋自江而東西,自湖而南北,巴陵皆居其要會。巴陵未下,不可以圖進取也。呂氏祉曰:巴陵與武昌,蓋輔車之勢。《岳陽志》曰:四瀆長江為長,五湖洞庭為宗,江湖之勝,巴陵兼有之,故其形勢亦最重。”
“而今大軍南下,不可不克岳陽。岳陽不下,湖南難圖。南明兵疲將寡,主弱臣強,雖然高一功等將新投,然後朝中何黨與馬黨相牴觸。萬不可一心抗我,故南明之戰,所慮者,唯有岳陽。”
“而岳陽城也險要非常。”
“明開國時,明太祖與陳友諒大戰岳陽,岳陽城牆崩壞。洪武二年,大將軍徐達巡視岳陽,將城池殘破,下令重建,這個工程很大,一直到洪武四年,才算完工,但是之後屢次加固。洪武二十五年,才確定現在的規格。城牆十二里,平均城高三丈五尺。再加上城頭的碟樓,大約在四丈左右。有城門六座,迎陽,昌江,岳陽,水西, 南門,北門,接有月城,城外護城河,深二丈,闊二十餘丈,與洞庭相連。只是近年來,屢有佔有護城河水域的行為,但是現在護城河最少在十丈寬。”
僅僅是這些,就已經讓張軒有些牙疼了。
別的不說十丈寬,也是三十米寬,二丈深的護城河,就不是好對付的。別的不說,先排掉護城河的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說是浩大的工程,更不要說現在是夏季,雨水很多。
一旦大規模降雨,他很可能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