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
西京的出現是一個偶然。
如果不是形勢所逼,羅汝才不得不在武昌登基的。才給了武昌城西京的名頭。
但是武昌城與西京這個名字,並不是太符合的。
對於羅玉龍來說,曹營所有的財政開支都在他眼皮底下過一遍,他雖然細節上不是太清楚,但是大體上財政依舊很緊張的狀態一點都沒有改變,故此西京很多建築都是因陋就簡。
比如皇宮,西京的皇宮就是楚王府,不過是換了一個招牌罷了。
其他作為京師的附屬建築,比如天壇什麼的 ,只是修建了一些,用來登基。大部分都沒有。從某種意義上,武昌不能做到副首都的職能,不過是有一個名頭而已,他擔任的還是湖廣省會的職能。
或許未來的某一天,武昌西京的名頭也就會撤掉,就好像是明初有一段時間,北京不是指現在的北京,而是開封府一樣。
羅玉龍很清楚他的根基在南京,在江南。故此他在武昌待了一個多月之後,就順流之下,扶棺東去。回到真正的首都:“南京。”
隨著羅玉龍走的人數並不少。
最少有二十萬大軍。
這二十大軍,一部分是原來南京的駐軍,被羅玉龍帶過來的,這個時候帶回去也是自然。有一部分是跟隨羅汝才西征計程車卒。羅玉龍自然不肯讓這些兵權旁落了。
楊承祖第一個被明升暗降,升任樞密院副使,主持樞密院事務。用以組建樞密院。翻譯現在的官銜,就是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務副主席。
樞密使的職位暫時空缺,也就是說楊承祖統領大夏所有的兵馬,甚至是張軒名義上的上司。
不過,楊承祖也付出了代價,楊承祖的本部人馬,被分割在數處。雖然沒有在人事做多大的調整,但是為了準確描述楊承祖的勢力,只能說楊承祖是軍中一個山頭,而不是割據的軍閥了。
這就是羅玉龍的目的所在。
當然這二十萬大軍,也不是所有軍隊都會在南京駐紮的,也會分配到各個戰場,比如江北,李汝桂之死,江北的一些軍隊群龍無首,羅玉龍決定派王龍擔任江北將軍,管轄長江以北,鳳陽,淮安以南軍隊,也就是為南京北方屏障,陷入羅玉龍對高傑也不是多放心的。
只是江北距離南京在咫尺之間,江北軍也被納入禁軍序列,受樞密院直接指揮。
張軒所謂西京留守所管轄的軍隊其實也不多,所謂總督湖廣,江西軍務,但是實際上,江西軍務在張應元手中,張軒掛上這個頭銜,不過是好與張應元打交道而已。
湖廣北方一些府縣,被劃到了襄陽鎮之中。
張軒西京留守的官階雖然在高鬥樞之上,但是卻不能完全壓制住高鬥樞,張軒只能比高鬥樞高半截而已。在張軒設計的樞密院章程之中,邊鎮都是直接向樞密院負責的。
張軒的總督,只能在襄陽鎮求援的時候派出援軍,或者在襄陽危機的時候,在襄陽主持大局。
至於張軒本部人馬,其實也不過五六萬之多。不過大多是張軒老班底。主要對手就是南明而已。
其實之所以,也是張軒在設計樞密院制度時候,所制定的一個潛規則,一個邊鎮最好不要有十萬以上常備軍。
無他,很多人覺得十萬這個數字並不太大,但是實際上,十萬人已經很大的戰略集團了,即便將來大夏一統天下,估計也要將所有軍隊限制在百萬以內,更不要說現在了,大夏將近五分之一,或者六分之一的兵力在一個人的手中,會引起權力失衡。
張軒的西京留守,其實也就是一個邊鎮,不過是名義上好聽一點而已。
所以張軒的軍力被嚴格的限制,五六萬的西京軍,與張應元的南昌鎮,加起來有小十萬人,對付南明。攻或許有些不足,但是把守卻是搓搓有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