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樊城
新野本就小縣。並非太過繁華之輩所。但是畢竟是闖營經營三年的腹心之地。
三年下來,在闖營的維持之下,天氣也稱得上風調雨順。雖然不能連年大豐收。但是三年積蓄之下。
新野有幾分太平之像。
不僅僅是新野,南陽盆地之中的越臨近襄陽的府縣,這種狀態,就越清楚。
只是從北方而來的一把戰火,將所有安定來的百姓,再次承受到戰火之苦。
作為前鋒的是牛成虎。
牛成虎作為炮灰也是有原因的。牛成虎是西北將門之中對闖營最忠心。也是最後投降清軍的。
然而這樣他也被清軍當做最不可靠的軍隊,自然要趕上來,打頭陣。
袁宗第所部,是從河北一路敗退下來的,懷慶之戰,也有參與。
本來四五人馬的偏師,到現在不足萬人。依靠新野小城,抵擋牛成虎所部。
雙方廝殺相當。
再加上闖營在新野得民心,一時間攻之不下。
隨後屢次增兵,由西北邊軍一部分,然後是尚可喜所部。一部部的壓了上來。
清軍用兵的次序都是這樣的,第一波都是新附軍,然後後面才是漢軍,再然後是八旗主力。
袁宗第頓時承受不住了。
楊承祖派出了闖營餘部,如李過等部,出兵接應袁宗第。
新野距離樊城不足百里。
為了這百里距離,闖營餘部與清軍新附軍打上一仗,雙方不分勝負。
闖營餘部緩緩撤退,回到了樊城之中。
就這樣清軍八旗主力,兵不血刃的挺進到了漢江之北,直對樊城。
襄陽易守難攻,從來不是簡簡單單的襄陽堅城的問題,而是襄陽附近地勢也是原因之一。
襄陽處於南陽盆地南端,缺口之處。襄陽城往西邊。有連綿的山脈,再加上漢水天險,大軍難以通行。
襄陽城東側,更是桐柏山,大洪山。與大別山相連,也只有義陽三關可以通行。
而襄陽與桐柏山之間,並非緊密相連的,還是有一段缺口,大概有百里左右。
而封鎖這個缺口的城市,就是棗陽。
也正是因為這樣,羅汝才派一支偏師進駐棗陽,封鎖側翼,順便響應襄陽局面。
西側的武當山,襄陽城,漢水,大洪山,棗陽,桐柏山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封鎖在南陽盆地南端。
桐柏山之東又是連綿千里的大別山,而大別山之東,又是淮河。
守江先守淮。從襄陽往東到大海。地勢上形成一道完整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