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這才信,大娘上下打量顧致城一臉的滿意:“這個好,那煙啊酒啊有啥好的。不沾最好,沒有用!”
顧致城呵呵一笑,環視了一圈好奇地問道:“我們倆一路溜達過來,看別人家都關門了。你們家咋還開著呢?”
張翠蓮也好奇:“咋不見你們家大哥呢?沒在家麼?”
這一句話將眾人都問的沉默了,老太太開始抹眼淚老闆娘在一旁勸:“媽,你這是幹啥啊。這不是顧書記來家裡瞭解情況了麼,別哭了。”
說著說著她自己也情不自禁掉下了眼淚,顧致城兩口子互看一眼知道肯定這裡頭有故事。
老闆娘名叫楊大花70年生,與張翠蓮一樣虛歲二十七了。不同的是康康年紀小今年才四歲多,而她的大女兒已經八週歲了小兒子已經五歲了。
“啊?那你十八就生了孩子了。沒到歲數啊!”張翠蓮脫口問道,楊大花不以為意:“這有啥的,現在農村都這樣。辦了婚禮就是結婚了,等到到歲數了再領證把孩子戶口一起辦了。”
顧致城皺著眉:“可是你們家為什麼是兩個孩子呢?”
楊家人一愣都有些害怕起來,張翠蓮解釋道:“我們不是想要罰你們,就是想要問一問。”
楊大爺開口道:“我有三個兒子,我們家老大媳婦腹膜炎生不了,我們家老二呢又是小兒麻痺沒個孩子。這是我三兒子家,實在是沒辦法了說再生一個吧。村長啥的也挺幫忙的,就這麼的生了一個。”
楊大媽忍不住說道:“村裡一家兩個很正常,交點罰款也行。總不能跟城裡似的,可丁可卯的生孩子吧。”
顧致城問起了楊家的情況,這才知道原來他們家過得還不錯。楊家老大是個正經農業社出身的農民,包了地一年到頭生活還不錯。楊家老二身有殘疾但有手藝,掌鞋日子過得也不賴。老三生活條件好一些,他承包了一片魚塘。只可惜冬天的時候掉進了冰窟窿裡,等到大傢伙救出來的時候已經不行了。
楊大爺有東北老人常有的老病哮喘,這個病換了個暖和的地方自然而然就減輕了。不過現在這個年代,可不是十幾年之後東北人都去三亞買房子當候鳥的好時候。像是楊大爺這樣的,一到冬天就上不來氣的人也只是吃點藥維持著。
王大花自己也有點地,但是已經將地轉包給了大伯子。在這邊三五畝地那不叫地,基本上就是自給自足而已。
從王大花的嘴裡,顧致城基本上了解了楊莊的情況。這個地方有工作的人家就沒有地,比如政府裡上班的人比如包魚塘的人。這邊地廣人稀平均每戶人家能有一晌地也就是十到十五畝,但因為季節性原因一年的產量也不高。
每年四月中旬解凍開始種地,十月份才能秋收。一年一熟去掉農藥化肥種子錢,再去掉一家子吃喝基本上所剩無幾。
“我孃家本來不在本地住,老家那邊的地包了出去。總共才四口人才六畝地,種了不合算,還不如賣豆腐呢。”王大花的孃家在本地上賣豆腐,在村裡也算是中上等的人家。
按照王大花的說法,楊莊的百姓們收入來源跟他們居住的地方有很大的關係。街(gai)裡周邊的人家都是以做買賣為生,有理髮的有開飯店的有在市場賣菜的有賣魚的修表的擺小攤的賣小吃的賣衣服的。
西下坎挨著水,村裡打漁為生的人都在那邊住。學校附近都是以種地為生的,還有打零工的也不少。剩下的都是有工作的,比如糧庫的、合作社賣貨的、農副產品收購站的。小小的冰棒廠還有二十多個人在上班呢。
楊莊算起來是一個很有錢的村子了,顧致城接手這個村子不得不說靳文確實給了他開綠燈。
張翠蓮也不放過這次機會,趁機跟楊家人閒聊打聽了不少的事情。
二人這才知道,村裡看著富裕實際上過得並不怎麼樣。貧富差距兩極化,做生意的比種地的強多了。現在村裡地少的人家乾脆將地包了出去,好賴不管收成什麼樣錢是照樣拿的。
比如村裡第一富戶,村長四叔楊昌盛的大兒子。楊耀祖今年就包了二十垧地,基本上把學校那片的人家的地都包了。
顧致城驚呆了,話都說不清楚:“二十垧地?種的過來麼?”
張翠蓮掰著手指頭算:“一垧就是15畝地,十垧就是150畝。二十垧地就是300畝地,這是包了將近30家的地。他怎麼有那麼多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