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也許我們更晚一點進去,或者過些日子再來談,指不定能用更好的錢,得到這家酒廠,畢竟他們現在還沒到最絕望的時候……”
臨走進去前,突然王朝風拉住賀子龍細語了這麼一句。
賀子龍很吃驚的看了王朝風一眼,然後眉頭鎖了下,想了想回答道:“如果從純商人的角度上來講,顯然你的提議是對的。就跟談判壓價一樣,人越是絕望的時候,越是不管後果和成本如何。那時候甚至可以用白菜價得到這家酒工廠,但是……”
但是過後,賀子龍將王朝風拉到一邊,語重心長的解釋道。
“朝風,我們不止是要得到這家酒廠,不是光得到地皮就行了,我們要得到的是這裡的人,這裡的技術,這裡的裝置,以及人心。是想要希望這隻生病的母雞,還能活過來的那天,並且大發光芒。我們可以有話語權,但是這畢竟是吳家的工廠,如果把人家都逼走了,我們這些外行,能撐多久……?便宜,也要看貨好不好,能不能拉攏人!”
賀子龍把這些話一說,王朝風晃然大悟。
“師傅,是準備繼續讓吳家人操作這家酒廠……?”王朝風問道。
“吳家老二,給我的感覺不錯,說起來,我們不是查過嘛,這裡的問題其實並不大,只是一時大難撞上意外了,如果能淓過這個難關,這家酒廠本來就是一隻不錯的工廠,我們是來投資的,又不是來破壞的,如果搞的他們崩潰的邊緣,不知道多少技術工人都走人了,再請回來又是個麻煩……”賀子龍雙手一攤。
“說起來,那些拆臺的人也是過份了點。人家天災人禍的,平時主動借材料給人家,可以拖欠再還,後面的經銷商,出貨商也是拖欠,你拖我,我拖你,早就成惡性腫瘤一樣了。我就奇怪了,中國人做生意都流行,你欠我的錢,我欠你的錢嗎……?據說還有政府機關打白條,硬是拖欠的很多工廠和私人小店倒閉的!”
王朝風:“……”
這話還真是不好接呀,王朝風表示很無奈。
做生意,我們天天都提倡不賒銷、不欠賬,賺賠多少都在自己手裡,可是現實中,一點不賒、不欠,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誰沒有個手裡緊張的時候,咱們也得體諒下。特別是在中國!
賀子龍以前打工的時候,記的一個老闆這樣說過:“平時我不催賬,並不是我有錢,我只是體諒大家的難處,能挺,我也就挺了。我催你的時候,就是我已經頂不住了,我向你要的錢,不是去存銀行或是搞投資,我是要去還賬給一直支援我的人!”
任何人都有低谷的時候,你說錢過兩個月就還,我什麼也沒多說就給你拿貨,這是對你的信任。可是這樣的信任也應該是互相的,有錢了就應該及時還上,欠了錢不要逃避,如果你真的手頭太緊,那就好好地和人家說說,寬限幾日。如果債主真是急著用錢,也請你儘快還錢。因為:好借好還,再借不難!
中國人之間做生意不但私人相互間拖欠成風,就算是機關單位也是如此。
賀子龍重生前,記的奧運會那年,就是全部統一招牌,很多人搶啊,政府先給%要自己墊,有一家廣告店(比較有代表性),他那年就做政府的單,後來幾年都沒結到款,欠了幾十w,硬是把自己的店給弄垮了,整天就去政府結款。有單都不敢接了,所以月結真不好做的。
“我準備和吳家好好談談,只要他們49%的股份,仍然給他們一種自己是當家人的感覺,這樣他們經營起酒廠來,也會用心,當自己家一樣……”賀子龍比劃了一下,向王朝風說道。
“我們只要49%的股份嘛?那不是沒有話語權了……?”王朝風鎖了下眉頭回答。
“我們要絕對的話語權做什麼?你懂酒廠?還是我懂……?”賀子龍扭頭反問。
王朝風搖了搖頭。
“那不就結了,我們只要擁有一票否決權就行了,呵呵……”賀子龍突然壞笑道。
“我們只有49%的股份的話,哪來的一票否決權……?”王朝風好奇的反問。
“你看看這個……?”賀子龍突然從懷裡掏出一個硬本本和一些檔案。
王朝風接過來一看,打量了幾眼,臉色一變:“八寶酒廠這裡有一半的土地,是租的,歷史問題,而另一半土地,現在換成了你的,你把它們購買下來了,你現在是這個酒廠的房東……?”
“只能說是一半的房東吧,不過好多廠房都在我那地皮上面,如果我這裡給人點不痛快,這個酒廠也就開不下去了,停工都是最小的打擊……所以,你看。暗渡陣倉,我可不是沒做準備就來的。如果對面不肯合作,那我這一招,斧底抽薪可比那些要賬的人,厲害多了。如果他們同意合作,我也不聲張,保留一張底牌!”賀子龍得意洋洋的回答道。
“高,師傅這一手真是高……”王朝風也不得不佩服了。
對方正處難關,賀子龍和王朝風過去送錢要求合作,不但股份不要佔51%,話語權表面上還是吳家的。可以給恩情給人家,自己站在道德至高點上。而且還是以相當便宜的價格拿到了股份!
同時,因為地價暫時這年月也不高,還是對方的隱形房東。
如果投資失敗,對方酒廠倒閉,清算之後,估計過幾年,地皮的錢都不止投資那點錢,還有的賺。如果對方經營的好,自己也能學懂酒廠那一套,還有分紅,萬一要是能上市。嗯就美死了!
同樣的,地皮的錢也不少賺,仍然還在。可以加租,也可以選擇不加租要求多分紅,簡直就是先天立於不敗之地。這一手玩的,賀子龍就是利用資本來賺錢,錢生錢最容易。人生錢很難!
相對於在俄羅斯那邊,拿了幾百萬投資電腦工作室的未來,這邊的實業也看的見。只少時時能看的見,不像那邊還得出國考察,更容易觀望觀察。
自己的那邊工廠沒有政策變化到位前,股份不明,先觀望再說,這邊的就是股份明確了。
像這樣的小工廠,也許趁虛而入有機會時,多來幾家也不錯。但前提,像這樣人家出意外,便宜雙實惠的時候,這種例子,可能並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