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來香港純屬意外,開個娛樂公司和寫也是意外之外的意外,那麼在知道有便宜輪船後,開個運輸公司,則是賀子龍的肯定想法之一了。
事實上,少汽車的國內,這時候從俄羅斯進便宜卡車,貨車,陸路快遞公司也是可以一併搞起來的。
先把總部搞好,然後吸引加盟網點,一變二,二變三,三變四,沒多久,就能把全省,全國網點開起來。先佔領市場再說呀,再說了,這能解決很多下崗工人就業問題呀,這個又不要學歷。說到吃苦耐勞,中國人最可靠了!
hl剛成立時,三位創始人自己乘坐飛機來往於舊金山和檀香山之間運送貨物單證,國際航空快遞業務雛形初具。隨後,dhl把他們的航線逐步擴張至香港日本菲律賓澳大利亞新加坡南美洲中東地區和非洲。透過合資方式進入中國市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合資公司中外運敦豪創下了驕人業績,並逐步在中國建立起最大的合資運輸服務網路。
1993年,中外運敦豪,開始向中國各主要城市提供國內快遞服務。
也是在這一年,國內快遞陸續有了最開始的發展模樣。這是一個節點,如果錯過,賀子龍就要面對的是三通一申,而現在就開始的話,以後的三通一申加順風要面對的就是他。
做為重生者,自然知道以後在中國,中國網際網路的重要性有多大。
但絲毫不客氣的說,中國網際網路的產出品,淘寶,支付寶,拼多多,天貓,京東,以及等等等等,那一個不是健立在強大的中國快遞員身上,如果沒有那些快遞公司和員工,所謂的中國網際網路也是一句空話。
因為最終,還是以人為本,以人為快的。
正因為知道快遞的重要性,所以那怕起步晚的後世京東,明明有現在的快遞公司可以合作,亦然也選擇了自己成立自己的快遞公司。並且打出的服務品號就是快,快,快.
當然,換賀子龍處在東子那位置,那情況,他也得自己搞快遞公司。
原因有三,第一,做為後起之秀,第一,有需要。當時的快遞公司服務差,達不到京東要求。2007年之前,京東送貨服務是外包的,是和四通一達合作。而京東統計,在使用者投訴裡,75都是針對快遞送貨,使用者對送貨速度態度都不滿意。
還有頻繁丟件現象,京東的電子產品動輒上千塊,比起其他包裹更容易丟。一旦丟件,京東和快遞公司都有損失,甚至有的快遞不願意送京東包裹。
第二,算成本,大城市人口密集,物流成本低。很好理解,人口越密集,單個使用者的送貨成本越低,這是美國人口分佈所比不了的。像北上廣深這樣的人口密集城市,自建物流就更加合算。而且,越大的城市,送貨速度也越快,上午下單下午送到都顯得很平常。
你給其它快遞公司代理,人家都是誰給的錢多,先送誰的。
第三,算資產,倉儲投入都是實打實的公司資產。劉強東說過,快遞投入的是人力,倉庫投入的是資金。如果倉庫選擇租用確實省很多錢,但那不是公司的資產。但如果買地自建的話,這些倉庫都是公司的固定資產,不像電商燒錢燒完就沒了。
對這一點,前期燒錢很快是真,但是萬事開頭難,一但開頭過去了。
&n全是賺呀,特別是自有地皮,算算以後中國房價漲的有多快,賀子龍感覺香港這一次轉行,就自己這地皮和房價賺大了,回國內完全可以重複的類似玩。
反正現在正好有點錢,而且還能從王朝風那裡,透過有關部門,額外超額的能貸到點款,不用白不用不是?
在2007年,電商行業前景還不明朗,投資重金在物流倉儲上,其實是超前的冒險的。這會兒,賀子龍更超前,要知道,國內快遞放開私人可做,好像也就是從1993年左右開始的,這是踩的節點,做吃螃蟹的第一個人呀。
也就是重生了,開掛者無所謂,有錢任性,換個主絕對沒這麼玩的。
在後世,京東在倉儲快遞上也是越做越好。從推廣快遞自提,到智慧揀選的倉庫,到無人送貨車,京東的倉儲物流總是走在行業前沿。京東的成功,當然不只贏在自建物流這一點,但自建倉儲物流對京東意義深遠。
同樣的,快遞公司對賀子龍來說,也是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