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項莊身後的屈不才不失時機地解釋道:“上將軍,軍師,這個周亞夫是漢故太尉周勃的次子,冠軍侯周冠夫的胞弟。”頓了一頓,屈不才又道,“據可靠訊息,這個周亞夫還曾師從白墨,學了幾年兵法和韜略。”
“這就難怪了。”百里賢看了看畢書,恍然。
心裡卻想,畢書和白墨同為鬼谷門人,若論統率三軍、決勝沙場,白墨不如畢書,可是論政略、謀略,畢書卻又明顯不及白墨了,周亞夫是白墨的親傳弟子,太子則又是畢書傾囊教授的傳承人,此次齊地爭鋒,卻不知道哪個能更勝一籌?
項莊又從案上抽出一封書信,遞給畢書道:“還有件事,寡人考慮了快半個月,卻還是難以決斷,所以,想聽聽你們兩位的意見。”
畢書看完後又將書信遞給百里賢,然後陷入了沉思。
百里賢接過書信一看,卻原來是太子寫給大王的信,太子在信中提到,田氏作為齊地幾百年的王族,樹大且根深,影響力實在非同小可,楚軍兵不血刃奪取魯縣之後,便有當地的不少世家豪族建議,將故齊王田橫封回齊國。
縱觀整封書信,太子的態度可謂十分明確,那就是他明確贊成將田橫封回齊國,並且列出了兩大主要原因以及相應的制約措施。
首先,分封田橫的份量跟分封魏王魏錯、北貂王昭涉乞買全然不同,因為田橫在被灌嬰逐出齊地之前就是齊王,將他重新封回齊國,則天下鹹服,透過這件事,項莊就能更加確立伯王的地位,從根本上動搖連橫同盟的基石!
其次,田氏是齊地幾百年的王族,乾枝眾多、樹大根深,將田橫封回齊地,不僅能夠迅速恢復齊地的局面,更加可以讓齊地的世家豪族、平民百姓迅速歸心,這一來,就可以迅速摧毀漢、韓、趙國扶植的傀儡,解除腹背之隱患。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太子在信中還提出了制約田橫的措施。
田氏是齊地百年王族,田橫又是故齊王,將他封回齊國當然得冒極大的風險,因為一旦讓田橫脫離了掌控,就極可能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反過來對楚國構成真正的威脅,所以,在將田橫封回齊地的同時,必須採取一些必要措施。
太子的建議就是軍、政、人事分開,簡言之,在田橫之下設國相以及大將軍,田橫管政事,總理齊地的大政方針;國相管人事,一應郡縣官員的任免皆須國相說了才算;大將軍則管軍事,軍隊的編成、訓練以及調動,只聽從大將軍號令。
有一句話項政並沒有在信中明說,但項莊、畢書和百里賢全都聽出來了,那就是新齊國的國相以及大將軍,必須得由楚國委派。
項莊之所以猶豫了快半個月也沒有下決斷,是因為他足夠了解田橫,他知道田橫跟他是一類人,絕對不會甘於人下,更不會甘心當一個傀儡,因此將他封回齊國之後,必然會與楚國委派的國相、大將軍發生齬齷,而結果卻殊難預料。
畢書並沒有沉思太久,很快便有了決斷,肅然道:“大王,臣贊同太子的主張。”
項莊又拿眼睛望向百里賢,百里賢也微微頷首道:“臣也贊同太子的主張,將田橫封為齊國,雖有風險,卻仍不失為一步好棋。”
“好,那此事便定了。”見麾下首席大將以及首席智囊都贊成此議,項莊當場拍板,又道,“至於齊國的大將軍人選,恐怕非龐鈺莫屬,只有這個國相的人選,學劍、子良你們可有合適的人選?”
畢書知道這事輪不到他發話,便拿眼睛望向百里賢,百里賢也沒有推諉,當即說道:“這個齊國的國相有些特殊,因為他不需要治理國政,卻必須與在田橫以及齊地諸多世家豪族之間周旋轉圜,所以急智、口才才是首要素養,臣以為非上大夫莫屬。”
“武涉?”項莊捋須沉吟片刻,終於還是點頭道,“可,就是他了。”
確定了大事,項莊不禁心情放鬆,對兩人說道:“學劍,子良,寡人得感謝你們哪。”
項莊這話說得沒頭沒腦,不過畢書、百里賢又豈能不明白他的言下之意?大王之所以感謝他們,是因為他們對太子項政的傾囊教授。
若不是畢書、百里賢等太子傅的傾心教授,的確不可能有太子的今天。
說實話,在委派太子項政領兵前往齊國之前,項莊還是有些擔心的,但是在領兵出征之後,項政完全沒有辜負項莊的信任以及期望,無論是兵不血刃拿下魯縣,還是兵分兩路迷惑漢、韓、趙軍再奇襲臨淄,或者是分封田橫的見解,全都是可圈可點。
項莊甚至都有些期待,期待項政還會繼續帶給他更多的驚豔表現。(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