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莊想要遷都的念頭正變得越來越強烈。
項莊之所以決定要遷都,並不是因為秭陵的格局太小,事實上,秭陵背山依山、龍蟠虎鋸,作為國都那是綽綽有餘,而且秭陵還是一座新築之城,發展潛力巨大,周邊擁有大量的土地可供擴充,既便再增加五十萬人口也能承受得了。
但是秭陵有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過於偏安東南一隅。
如果楚國仍只有江東四郡,那自然是沒什麼問題,但是隨著九江郡、荊襄四郡、巴蜀二郡以及梁地五郡先後納入楚國,尤其是漢國再將三川郡割讓給楚國之後,秭陵作為楚國國都的劣勢就變得越來越明顯了。
最大的劣勢就是距離中原太遠,如果中原有個突然變故,譬如漢軍出兵函谷,或者齊王稱帝之類的,由於相隔太遠,楚國的反應難免就會慢上半拍,等楚軍從秭陵過去,沒準黃huā菜都已經涼了,很容易錯失機會。
華夏曆史上鼎鼎大名的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將大明帝國的國都從南京遷往北京?難道他就不留戀南京的繁華和煙雲麼?難道他就很偏愛北京的風沙麼?當然不是,朱棣大帝之所以決定遷都,就是因為南京距離九邊太遠,當北元寇邊時朝廷無法及時做出反應。
項莊不敢以明成祖自比,卻也知道將楚國國都從秭陵遷往中原的必要性,這可以說是大勢所趨,絕非人力可以逆轉。
而且,將國都從秭陵遷往中原還有個莫大的好處,那就是能夠極大地帶動中原地區尤其是梁地五群的發展,自秦末亂起,梁地五郡久經戰火。再加上樑王彭越、齊王韓信都不善於治理國家。導致整個梁地人口銳減、百業調蔽。
秦始皇時期,梁地五郡的人口曾接近千萬,幾乎佔到秦帝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然而現在,梁地五郡的人口甚至已經不足五十萬,曾經村鎮林立、雞犬相聞的中原大地。現在卻是一派“路有白骨,千里無雞鳴”的末世景象。
梁地破敗到了如此程度,僅僅依靠朝廷的鼓勵和引導,根本無法促成江東、巴蜀等人口密集區向梁地移民,因為江東、巴蜀的人口雖然稠密,卻也沒有稠密到容納不下的程度,兩地百姓寧願開山墾荒,也不願意冒著風險去充填中原。
普通百姓尚且如此,那些富豪大戶就更不用指望了。他們寧可huā大價錢在江東、巴蜀置辦大片大片新墾的劣田,也不願意huā小錢去中原置地,關鍵那裡沒什麼人啊。沒人就請不到佃農。沒佃農再好的土地也得閒著,那不糟蹋錢麼?
如果不採取非常手段。梁地很可能需要五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可能恢復過來。
但是,如果將國都遷往中原,那情形立刻就不一樣了,國都一旦遷到了中原,整個國家機器也就遷了過去,這就意味著衙署、太倉、太學等機構都將遷往中原,更意味著數量龐大的禁軍將士、勳戚貴胄都將舉家遷往中原。
現在的楚國,最富有的階層是誰?不是太學出來計程車子,不是經營工坊的坊主,甚至也不是經商的商人,而是戰功卓著的禁軍將士,還有勳戚貴胄,別的不說,當年項莊獎勵戰功加撫卹陣亡將士,一次就發放了上百萬兩黃金!
像畢書、高初、龐鈺、蒙殛這幾個國公,項莊一次就賞了上萬兩黃金。
勳戚貴胄是真的很富,譬如魏國公高初,僅在秭陵東郊就擁有良田萬畝,莊園十處!其餘幾個國公也是不遑多讓,禁軍將士的個人財帛和田產當然比不上勳戚貴胄,但是他們人多啊,六萬禁軍相加,那是何等規模?
根據楚國法令,所有侯爵以上勳戚都必須留在都城,高初、龐鈺雖然不在都城,但他們的府邸、家人都在,也就是說,一旦項莊將國都從秭陵遷往中原,也就意味著秭陵城內的上百個侯爺也必須得跟著舉家遷往中原。
上百個侯爺、六萬禁軍去了中原,依靠他們為生的工坊、商戶自然也得跟著去,大量的工坊、商戶遷去了中原,必須得有人種地提供口糧吧?如此一來,在梁地五郡種地頓時就變得有利可圖了,江東、巴蜀的貧苦人家就不會再守著故土不走了。
總之,遷都可以極大地帶動梁地的發展,更可以就近應對各種狀況。
不過,究竟是將國都遷往大梁還是遷往洛陽,項莊還有些舉棋不定。
遷都大梁的好處是更能帶動中原的發展,因為大梁是真正的中原腹地,但是大梁的劣勢也很明顯,因為大梁城已經完全崩壞,如果遷都大梁,就相當於要重築一座王城,還要修繕王宮以及各類衙署,工程量太過浩大,而且耗費時日。
洛陽的優勢是城池完整、屋舍完好,王宮及各類衙署均能因陋就簡,也就是說,洛陽很快就能遷過去,不像大梁城,沒有個三五年的修繕別想成行,而且從軍事防禦角度來看,洛陽左扼函谷,右據虎牢,又兼有河水天險,要比大梁安全得多。
但是說起對梁地的帶動效應,洛陽比大梁就要打個折扣了。
項莊正難以取捨時,侍者進來稟報:“大王,太尉、令尹、軍師還有上大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