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項莊有些猶豫,要不要給自己的騎兵釘上馬掌?
釘馬掌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戰馬釘上馬掌之後,就能有效防止馬蹄角質的磨損,這樣一來,戰馬在惡劣道路條件下的長途行軍能力將得到顯著的提升,戰馬因為馬蹄角質磨損而形成的非戰鬥損耗也將極大減少。
可問題是,馬掌的秘密一旦被匈奴人掌握,後果將是災難性的,有了馬掌,匈奴騎兵就能肆無忌憚地深入中原腹地了!
歷史上,匈奴人最多也就在長城附近打打草谷。
現實上,匈奴人的兇狠驃悍完全不在蒙古人之下。
冒頓、軍臣單于的雄才大略也完全不在鐵木真、忽必烈之下。
但是,匈奴人卻沒能像蒙古人那樣橫掃整個歐亞大陸,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冶鐵技術太過落後,就連鐵製兵器都製造不出,更別說蒙古彎刀了,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匈奴騎兵沒有釘馬掌,無法像蒙古騎兵那樣進行高強度、遠距離的機動。
然而,一旦讓匈奴人掌握了馬掌的秘密,一旦匈奴人能夠肆無忌憚地深入中原腹地,匈奴人就有足夠的機會從中原擄掠足夠的匠人,這樣一來,不出二十年,匈奴人的冶鐵技術就會發生脫胎換骨的提升,真要是這樣,中原人搞不好就要滅種了!
考慮再三,項莊還是放棄了給楚軍騎兵釘馬掌的念頭,風險太大了。
雖然匈奴騎兵釘上馬掌後,最間接的受害者肯定是劉邦、張耳、藏荼還有韓王信,可項莊絕不願意冒著中原文明被毀滅的風險去嘗試這個危險的舉動,匈奴人太危險,還是把他們限制在長城以北比較穩妥。
馬鐙、馬鞍已經有了,馬掌不敢釘,那麼兵器呢?
最犀利的騎兵武器當然是馬刀,不過這個時代根本就煉不出合適的優良鋼材,由於爐溫不夠高,煉出的生鐵質量相當之差,只有反覆回火、反覆鍛打才能鍛鍊成為精鐵,項莊以及楚軍將領們使用的橫刀就是這樣反覆鍛打成形的。
所以,給騎兵配備馬刀根本就是痴心妄想,最多隻能配環首刀外加角弓。
橫刀雖然犀利非常,可惜工藝太過複雜,製造起來也極為費時費力,要想給兩萬騎兵配備人手一把橫刀,根本就不可能。
不過,除了環首刀,除了角弓,是不是還應該給自己的騎兵配備一種介於遠射和近戰之間的犀利兵器呢?因為將來回了江東之後,楚軍騎兵更多的是要面對中原步兵,而步兵一般都有重甲櫓盾保護,稠密的角弓拋射不足以形成致命的殺傷。
如果使用環首刀與中原步兵進行近戰的話,代價又太大。
項莊一下就想到了諸葛連弩,不過諸葛連弩又笨又重,機動困難,所以只能用來守衛營壘或者城池,可項莊需要的卻是一種能夠單兵照顧的輕便連弩,作為一個穿越者,項莊還真就知道連弩的擊發原理。
項莊前世看過一期專題片,裡面引見了一個軍事發燒友自制的連弩。
連弩由弩機、弓臂以及箭匣製成,箭匣裡最多能夠儲存十枝八寸長的短箭,短箭通體鐵鑄,且沒有尾羽,箭匣透過一個鉸鏈連線到弩機上,每擊發一矢,只需往復絞動一次箭匣就能重新上緊弩弦,迅速進行第二次的擊發。
專題片裡的那具連弩,只用了不到十秒就射出了十枝短箭!
那具連弩唯一的缺點就是有效射程太近,只有不到五十米,但對於楚軍騎兵來說,五十米的距離已經足夠了,因為距離更遠時,能夠用角弓進行拋射,進入五十米內,則能夠換上連弩對敵人實現絕對的屠殺!
想到這裡,項莊再也按捺不住。
當下項莊讓晉襄去找了一方白布來,然後用黑炭在上面畫了個連弩的圖樣,然後對公輸車說道:“公輸先生,你看看這個。”
公輸車放下手中的馬鞍,從項莊手裡接過了白布。
公輸車不愧是魯班後人,絕對是大宗師級的巨匠,他只看了一眼,便臉色大變道:“上將軍,這是……能夠連續發射的短弩?”
“對,這是一種連弩。”項莊欣然點頭道,“公輸連弩!”
“公輸連弩?”公輸車登時兩眼放光,急切地道,“上將軍,請給老朽三天時間,只需三天,老朽就一定能造出第一具樣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