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名聲見沙源一口答應,也不再糾結此事。
和他們一起將人分好隊,一聲令下後,從四條不同的路往東南進發。
行走的人群氣氛很沉悶,大多數人都對前途充滿了悲觀的情緒。
常言道,故土難離。
若是有選擇,沒有人願意背井離鄉顛沛流離。
而作為世代居住在這裡的土著,普名聲也有同樣的情緒。
他站在山坡上看著遠處在一彎新月下若隱若現的阿迷州城寨,心裡一種不知名的情緒湧上心頭。
自己是什麼時候有造反的念頭的呢?
是承襲了父親土目一職的時候?還是當初徵調有功勢力漸大的時候?亦或是當上了土知州那一刻?
他有些記不清了。
他又扭頭望了望前面的道路,崎區坎坷,人走上去看起來十分費力。
自己的前程呢?
是不是如前面的道路一般曲折蜿蜒呢?
一時間。
他呆住了。
但很快他就再次清醒了過來。
哪怕前面是龍潭虎穴,他都要走下去了。
因為,後面已經沒有了退路。
「加快速度!」
普名聲大喊一聲,快速往隊伍前面走去。
他們之所以會選擇在今天突圍,還要從幾天前說起。
臘月二十五
被沙源派往交趾去搬救兵的沙奎回來了。
並且帶回來一個令人振奮的訊息。
鄭氏大元帥鄭梉願意接收自己等人,但前提是他們能夠到達交趾境內,且不會派一兵一卒對他們進行支援。
對此,沙源和普名聲二人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普名聲認為,鄭梉毫無擔當,接受自己的投降無外乎是想擴充實力,但又不敢得罪大明。即使投奔了他,供他驅使,也難保他在大明朝廷的壓力下將二人拋棄。
但沙源認為,鄭梉的做法非常符合當下的局面,他不出兵,正是因為想要暗中保住他們。若是明目張膽地出兵救援,那就直接做實了他們逃到交趾。到時候鄭梉才有可能在鄭梉的強壓下交出兩人。從這方面來講,他們更應該去。
雖然沙源說的很有道理,但普名聲還是不同意他的觀點,認為鄭梉不靠譜。但被執拗的他說的不耐煩的沙源直接兩手一攤,問出了一個決定性的問題:
咱們的糧食熬不過十五,你還有其他辦法嗎?
很明顯,普名聲沒有。
所以最後還是決定按照沙源的規劃,在大年初一夜裡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