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渡臺並不算一件多麼值得歡慶的事情。
因為在東南沿海的人眼中,臺灣往往代表的是海難、瘴氣、獵人頭。
臺灣看起來離大陸很近,臺灣海峽也不寬,但實際上從福建出發渡海前往臺灣比前去琉球或呂宋還要困難的多。
主要是跟臺灣海峽的地形有關。
臺灣海峽兩頭寬、中間窄,在地形影響下季風風速比東海和南海都要快。冬季吹東北季風,夏季吹西南季風,導致從福建出發前往臺灣的航道經常和季風呈直角,這對於帆船來說,是挺不友好的一件事。
過了臺灣海峽還不算完,澎湖列島和臺灣之間還有澎湖水道。澎湖水道海底地形複雜,被稱為黑水溝。船隻航行更加困難,稍有不慎,便會船毀人亡,葬身魚腹!
若是扛過了海難僥倖到了臺灣本土,那恭喜你,闖過了第一關。
接下來進入到第二個關卡:瘴氣。
瘴氣這個說法比較籠統,因為他是多種疾病的統稱。像瘧疾、痢疾、腳氣、沙蝨病、出血熱、黃疸等。其中尤以瘧疾的危害最大,死亡率最高。
在古代人的刻板印象中,南方自古就是瘴癘之地。主要是地處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溫暖溼潤氣候,使得區域性的傳染病和風土病確實較北方更為嚴重。先民不瞭解瘧疾等疾病傳播的途徑,誤以為是山水之間的霧氣、飲水、土壤等等含有毒素,使人致病。
而臺灣則兼具這兩種氣候,這就導致除了土生土長的原住民,外來移民大多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適應這裡臨海溼熱、多蚊蟲的環境。事實上這些疫病不光出現在漢人移民中,只要是登島的,無論是荷蘭人、西班牙人,再到後來的日本人,都遇到過大規模的瘧疾、瘟疫或鼠疫病爆發。傳言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後的四個月後就病死,就是因瘧疾暴亡。
最後,進入到臺灣的人要接受持續時間最久,最漫長的考驗。
獵人頭。
顧名思義,就是把你弄死,割了你的頭。
原住民把這個稱為“出草”。
他們把人殺死,把頭帶回家放在家中或部落的首棚中以示戰功彪炳。他們割頭不是為了錢財,也不是出於仇恨,就是單純的為了顯示自己的武勇。
成年了割個頭掛起來。
祭祀祖先割個頭掛起來。
甚至同部落的人為了追求同一個女子都要比賽誰割的頭最多。
沒別的,就這習慣。
就跟過年放鞭炮一樣,簡單、自然。
劉能把朝廷的決斷告訴了這群百姓,但訊息讓他們變得擔憂起來。
“鄭總兵在臺灣經營多年,手下船員對海上航行有這極為豐富的經驗,所以我們不用擔心會死在路上。而且鄭總兵說島上有專門的大夫,會教會我們如何預防瘴氣。
我知道大家認為故土難離。但眼下那些地主和官府沆瀣一氣,我們若是再回漳州,誰知道會不會面臨報復。鄭總兵說了,去臺灣的人,每人發五兩銀子。每三個人發一頭牛。去臺灣雖然看起來兇險,但只要我們團結一致,一定能闖出自己的天地!”
不知是劉能康慨激昂的演講征服了他們,還是五兩銀子和牛征服了他們。總之,沒有人再抱怨朝廷的安排。
事實上他們確實不用太過擔心,鄭芝龍常年往返於臺灣海峽,已經掌握了一條相當穩妥的航線。若不是特別倒黴的話,海難的機率極低。
這一點朱由檢也考慮到了。
在下達了讓劉能他們遷移的命令後,他隨即找來了吳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