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出版的訊息很快席捲了整個京城。
一時間,朝堂上下,一片譁然。
其實明朝開國初就非常重視教育,並且將教育納入了國策。
從中央的國子監,到地方的府學、州學、縣學、宗學、社學等,形成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都極為完善的教育體系。明朝辦學的宗旨定位為“育才”與“教化”,確立了“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的文教政策,制定了一套較為完整、實用的教育制度來實行學校教育的功能。
但隨著朝廷政治的逐漸腐敗,逐漸有人開始鑽起空子,科舉腐朽,教育空疏。官學逐漸沒落,逐漸變成了科舉的附庸。私學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崛起,書院數量大增,講學之風日漸盛行。
自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高攀龍重修東林書院以來,東林書院在社會上影響逐漸變大,以至於天下書院,只知東林。東林黨的影響力逐漸顯現出來,。
哪怕開設書院的人真的是一心為公,公正廉潔,慢慢的也因一些人的變質而發生了改變。一些著名的書院往往終於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針砭時事,評議政治。到了後期,真可謂是“徒侶眾盛,異趨為事”,“搖撼朝廷,爽亂名實”。
變質的,不是學問,而是人心。
一些不諳世事的書生,自持一股意氣,極易被人扇動,變成攻擊政敵,甚至攻擊皇帝的工具。
整天在朝堂上爭著爭那的,爭來爭去爭的是什麼?權利。
可權利到手了你發揮作用啊。
幹事兒啊!
不幹!
懶得幹。
就喜歡黨政。
可眼下出了個範景文,你範景文出個漢語拼音是什麼意思?你要讓天下人都讀書識字?
那我們呢?
現在還看不出什麼苗頭,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呢?
你要讓那些臭當兵的個個都文韜武略?
我們掌控的晉升通道、教育資源怎麼辦?
我們不允許!
我們強烈抗議!
但抗議的話卻又不敢擺在明處去說。
為何?
教化是功德無量的事兒,怎麼說?
錦衣衛和兩廠那麼黑,誰敢說?
其實那天出了弘德殿範景文就品過味兒來了,陛下這是拿我當擋箭牌啊。唉,好難拒絕。自己會被牴觸吧?切,誰在乎。只要皇帝信任我,權利在我手,我就能做事。我只做,不說。你們只說,做不成。
範景文不在乎,朱由檢就更不在乎了。願意幹就好好幹,不好好幹就滾蛋。大明還真不缺願意當官的人。
二月初一
他召見了全能天才宋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