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定的,大隋看重衣缽,楊信就是半個宇文家的人,任何人要打垮楊信,宇文家都是難以倖免的;宇文溫突然產生一種希冀,如果姜菲將來沒有兒子,楊信幾乎就是鐵定的繼承人,那該多好啊。
連元威都抱病而來,可杜伏威和姜奪都沒有參加宇文愷的葬禮,據說又病重的下不了床;楊崇還是一個都沒去看望,而是委託孫思邈前去就診,孫思邈搖搖頭,兩人都是練武的人,又在壯年,根本沒到那種地步,但是孫思邈明白,這話不能說,說了楊崇就不得不對兩人動手了。
姜奪如此倔強,而楊崇不得不做最壞的準備,姜菲的情緒有點低沉,聽說岐暉來訪,還是勉強地出來見面,岐暉問了姜菲母女情況說:“恭喜王妃,越王為世子以後已經安排好了道路。”
岐暉一語驚醒夢中人,姜菲猛然醒悟,楊崇是畫了一條分界線,可笑自己這些人都沒發現,姜菲笑道:“道長果然高明。”
岐暉微笑著說:“越王的意思很簡單,國家大事是眾人協商,但是墨家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許插手;王妃,貧道沒有奢望,只是有一個建議,王妃日後有了世子,能否讓世子拜馮齊整為師?”
姜菲深望了眼前的老道士一眼說:“樓觀原來就是準備讓我的兒子進入道門,是不是?”
岐暉怎麼能說是,一旦被楊崇知道,那就是給樓觀招禍;岐暉擺出一副誠懇的樣子說:“姜奪和郝婷有這個想法,希望墨莊日後能和樓觀合為一體。元慧生前和很多人都認為,楊崇的機關術是馮師弟教的,應該把這些技術迴歸樓觀;王妃,貧道絕無此心,要不然越王也不會如此運作。”
姜菲曉得岐暉沒有說謊,只是被丈夫和哥哥逼到如此地步,心中不好過;可是隻要姜奪折騰下去,遲早有一天,楊崇和姜奪的情分會到盡頭。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一種是越處越深,宛若陳年老酒,其中妙處不言而喻;另一種則是越處越淺,從一開始心存隔閡,到最後形同路人,可是姜奪要是和楊崇形同路人,勢必影響到下一代的關係。
姜菲目光掃過房間說:“掌教費心,不過在越王的心中,墨莊是墨家信徒的,不可能併入樓觀,日後有人說起來,希望道長把越王和我的意思告訴他們。”
岐暉看姜菲的精光內斂,曉得姜菲的功力已經不在自己之下,稽手說:“王妃但請放心,貧道和樓觀清楚自己的處境,不會讓越王為難,王妃的話,有機會我會轉告他們。現在只是不清楚越王后面對道門的安排,樓觀不能只靠河北一處發展。”
這幾年楊崇成功地為中原增加了一百萬人口,三十萬山越安置在餘杭、金陵、華亭,三十萬羌人安置在青海隴右,三十萬僚人安置在漢中巴中,汪華、王雄誕另外在徽州到兩湖的五個郡安排了十萬山越。這次安置不像以前歷史上那種移民,原有的部落都因此不存在,胡族象漢族一樣生活在官府的管轄下。
佛道兩門因此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岐暉曉得江南已經無法染指,目前看重的就是隴中和巴蜀,可是由於青海佛教成功的原因,羌人表現出對佛門極大的興趣,而在巴蜀一手遮天的諸葛全,又明明白白是個墨家的弟子,在僚人裡推廣墨學,與楊崇在山越中所做可以說是一模一樣,這樣一來,樓觀看上去在各地發展,但是實際上付出的代價相當昂貴。
姜菲耐心說道:“掌教的心太急了,一個河北,不亞於巴蜀,馮齊整他們現在是風生水起,掌教難道不清楚?”
岐暉當然清楚,但是有苦難言,姜奪、郝婷等人的設想是樓觀達到當年田園十老的風光,藉此在軍政地方上掌握話語權;但是馮齊整等人在河北的想法,就是改善民生,以無為來推廣樓觀的影響力,雖然這是宣揚教義的正途,但是與關中這邊樓觀道眾人的要求,那就差了十萬八千里。
兩人正在討論,崔五娘在門外傳話,楊崇回來了,聽說岐暉登門拜訪,請岐暉談完事後到張果老的小院一敘。姜菲讓崔五娘先去回話,對岐暉笑笑說:“越王給了這個機會,掌教要是有想法,正好與越王當面說,我就不留掌教了。”
岐暉稽手而退,在楊家僕人的引領下來到張果老的小院,楊崇和張果老、宮易拙正在葡萄架下品茶,石桌上一把別緻的茶壺和兩盤花生瓜子,四個茶杯用了三個,張果老順手給岐暉斟滿茶水。楊崇請岐暉入座說:“道長是否感覺現在樓觀還不夠忙?”
岐暉一時語塞,感覺說忙也不好,說不忙也不好,只好客氣地說:“多謝越王關心。”
楊崇擺擺手,笑著說:“掌教不用言不由衷,我們的關係在這裡,大家有話可以明說。道長既然客氣,我就先說說我的打算,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突厥,以我的看法,離石、樓煩等地胡族的平安關係到突厥的歸降;我決定每年都向突厥派遣使者,說明大隋對突厥的善意,另外就是在離石、樓煩一直到榆林城,建立道觀。”
楊崇實際上想用的武則天對吐蕃的做法,另一個時空裡,松贊干布死後,吐蕃大權掌握在大論祿東贊手中,吐蕃開始向四周擴張,佔有吐谷渾後,其北境直接與唐河隴相接,威脅著唐朝的河隴、西域。在大非川一役,吐蕃名將論欽陵擊敗薜仁貴、阿史那道真等率領的五萬唐軍,乘勢攻陷了唐安西都護府治所龜茲,佔領安西四鎮大部分治地,使西域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唐弱而吐蕃強。
武則天臨朝執政,決心奪回四鎮,改變以守為主的被動局面,雙方接連大戰的同時,武則天年年派遣和談使者前往吐蕃行分解之策,說中原無心作戰,一切都是被逼無奈;最後吐蕃贊普器弩悉弄逼迫論欽陵自殺,結束了噶爾家族幾十年的專權統治,贊婆和論欽陵的兒子論弓仁投奔武周,吐蕃實力開始衰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