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聿道說的不僅有道理,而且合乎大眾觀點,可是那些參與事件的小兵和平民,他們只是聽上司和族長的命令,恐怕只能在供詞上畫一個押,連申述和交罰金的機會都沒有。楊崇現在有點理解裡的那些反面角色,實在是某些車輪推不動,別人動不動留給你扣上一頂大帽子,難怪楊廣那時候動不動就殺人,被扣上一頂暴君的帽子。
楊崇沒那麼無聊,世家的成就是多少代沉澱出來的,尤其是頂尖的豪門,一次次在危機面前被壓榨淘汰,剩下來的都是人精。楊崇一度以為自己對人才重視,娶了崔瑤才知道豪門是如何招攬人才的,軍中只要出現一技之長的戰士,豪門都會想盡辦法收入門下,猛將和智囊就更不要說了,不願入奴籍,門客長隨也可以。
再高明一點的人物就結親,所以五姓七望不與皇家通婚,程咬金、牛進達卻能成為裴家的女婿,這一次在長安動手,差一點就派上大用處。在這種不斷連姻的方式下,門閥就是一張網,比官府的訊息還靈通,家族至上的官員洩露機密沒有一點的愧疚感,真出了事,不僅出頭的人願意承擔後果殺身成仁,家人朋友也會撇得乾乾淨淨等下次機會。
如果不是自己陰差陽錯拉起了一幫自己的人馬,建立了情報網,就算河西軍一時佔了長安,恐怕他楊崇最後不過和陰世師、骨儀一樣的下場,連累家人。楊崇琢磨了一會說:“李淵進佔長安到離開,一直是需要用錢,所以對他們的補償也許沒有一次性到位,你們看這樣如何,家中有老小的可以在長安服役贖罪,孤身的就不要罰金了,直接判刑吧。”
厲害,孫伏伽暗豎大拇指,不管目的如何,皇甫聿道是想楊崇降低罰金標準,儲存更多的人;楊崇很明顯看穿了皇甫聿道的用意,直接將罰金贖罪的人員減少。其實真正有危害的就是那些孤身一人在長安的人,賭的是錦繡前程;家有老小的人多多少少有些牽掛,不敢死心塌地為別人做嫁衣。
封德彝眼珠一轉,起身行禮說道:“越國公,有家小不能成為法律分開量刑的憑據,能為李淵提供資金的人大概都有些身價,可以先讓他們將功贖罪,每提供同行或街坊偷稅十文的證據,就可以抵一文的罰金;真是不願提供資訊的,再判刑不遲。”
毒,諸葛嘉會首先表示贊同,王叔玠、楊汪也贊同,楊崇便不再堅持自己的觀點,讓皇甫聿道介紹了前二十名要犯的情況。皇甫聿道講了足足一個時辰才結束,楊崇還就認認真真地聽了一個時辰,不斷對某些問題提出相反的看法;眾人總算明白了,楊崇是在為朝堂可能出現的爭論做準備。
皇甫聿道畢竟快六十的人,說完案情已然有些疲憊,剛坐下來喝口水,杯子還沒放下,就聽元無竭在說:“兵部有個計劃需要各部門協調,崔開遠和房玄齡、司空行共同轉來一份公函,建議把軍械製造的工坊全部收為國有,在兵部設立軍器監,在制定的州郡設立軍器局和製作院。”
皇甫聿道心一震,關中和長安是大隋軍器製造的中心,雖然長期戰事,但是落入楊崇手中的還是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盔甲、弓箭、兵器、車輛等十多家工坊加在一起也有上萬名工匠。可是這些工坊因為工匠是豪門的奴籍,加上關中的鐵廠,實際上都掌握在豪門的手中,一直很排斥楊崇集團的插手,對物資的供應據說不大上心,元無竭和獨狐篡的話似乎沒人聽。
很明顯,楊崇要下手了,關鍵在軍器監的負責人;果然楊崇與元無竭一唱一和,提議道:“能不能取消隴州、涼州,房玄齡委屈一點,先到兵部擔任兵部侍郎兼軍器監正監。”
房玄齡一直是楊崇的副手,地位恐怕還在杜淹之上,元威擔心河西軍在其中另有謀略,望向楊崇問:“真的要取消隴涼兩州,那可是一大批位置要調整?”
刺史府下面配備了一大堆輔助的官員。雖然有不少是兼職,但是要安排的官員絕不會是一個兩個;楊崇如實說:“我剛才想過了,關中物資匱乏,沒有河西、隴右,戶部根本運籌不起來。隴州可以設立都督府,諸葛全任都督,但是各郡的任命權和治理權全部收歸長安。為了不影響現有的情況,戶部可以設立西北轉運使,專門負責兩州的鹽鐵、商稅、礦山。”
楊崇沒辦法,只好拿北宋的轉運使來應付,楊汪贊成道:“轉運使這個主意不錯,有些官員可以就地消化,我們的壓力就小多了。如果杜伏威他們真的改弦易幟,也可以在江淮設立轉運使,哪怕多收一文錢也是好的。”
楊汪這是看上了江淮的商稅,楊崇自然不會發對,反正走一步算一步,船到橋頭自然直;眾人商議到最後,宇文儒童被調任西北轉運使,在張掖成立轉運司。元威一低頭,注意到楊汪使用的鉛筆,六角的筆體看上去很順眼,比過去那種圓體要好的多。
楊崇無法解決木頭問題,最後是玉堅子琢磨出一種活動筆的鉛筆,就是銅質或者銀質的筆身夾著鉛芯,一小段一小段地用,反正有書童調整筆芯的位置和削鉛筆,使用的時候多準備幾隻便是,硬生生把鉛筆做成了奢侈品。
由於沒有什麼高難度的關節,技術很快被竊取,現在長安最受歡迎的鉛筆反而是韋家的產品,連笑珍齋賣的都是韋家的貨,進貨價比自己工坊生產的成本還低。這就是競爭的力量,市場的反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無論在封建社會還是資本社會都一樣。
會議一直到黃昏才結束,楊崇回到府中已經是掌燈時分,獨狐懷恩和杜淹跟著過來,兩人想和楊崇討論在長安賺錢的事情,楊崇設宴招待,順便喊王恭等人一起入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