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邊說便往回走,與郝孝德等人一路走進鐵廠,參觀完整個生產線,最後到達成品倉庫,珀斯利密介紹完產品情況說:“還是試生產的時候,一個月在四五萬斤,質量水平很穩定,我準備三個月以後提高產量,達到每個月八萬斤,一年一百萬斤。”
郝孝德的眼都笑成縫了,安屯鐵廠、武川鐵廠、敦煌鐵廠是三座掛名在戶部名下的鐵廠,朝廷專門設立了鹽鐵所管理,戶部的訂單就是八十九萬斤,按照珀斯利密的說法,意味著還有十一萬斤能夠賣,自己賣的利潤絕對比戶部開出的價錢高,可以想象的到,屯田所的錢會源源不斷地出來。
楊崇自然曉得老郝為什麼笑,立刻板著臉告訴郝孝德,要是出了差錯,是一定要處分的,郝孝德點頭哈腰地說:“我明白,虞大人說過,對工廠的管理我不要插手,不許強行開爐,戶部另外還下了一份手冊,要求所有的官員照章執行。”
眾人都笑了起來,要說滋潤,還就是郝孝德和孟讓滋潤,一個做著屯田都督,一個是派駐洛陽的兵部侍郎,哪像王薄,征戰十年,還在東北到處廝殺。當然,王薄的爵位是兩人不能比的,這次擊敗奚族後,王薄已經是北海郡公,再往上就是國公了,郝孝德和孟讓還都是縣侯。
楊崇特地在鐵廠的食堂吃了中飯,珀斯利密很隨便地坐在楊崇對面,郝孝德和黎陽郡守李文相是滿頭冒汗,一個是因為楊崇的安全;另一個是楊崇今天開了這個先例,以後所有來鐵廠的官員都只有到食堂吃飯,否則就是逾制。
天棄坐在郝孝德對面笑道:“別管他,家主就是這習慣,在家裡,燒得都是大鍋菜,只是專門用一個小碟子盛起來,看上去精緻一點。你最好安排一個人回去通知一下,晚上肯定是在屯田所的食堂吃晚飯,別到時候飯不夠了。”
屯田所大部分官員晚上都回家吃飯,只有一些沒去處的小官和下面的人同甘共苦,所以無論伙食的好壞和份量,與中午都是不一樣的。郝孝德當然明白,天棄提醒自己,很可能就是楊崇的意思,在提醒自己屯田所是軍營,不是衙門,禁不住老臉一紅;河西軍包括楊崇,只要在軍營裡,除了是招待人,官兵都是吃同樣標準的食堂飯,在一個鍋裡舀飯吃。
郝孝德馬上去找了一名心腹回去安排,楊崇從鐵廠出來,就去田裡看了屯田的情況,糧食的長勢不錯,楊崇很滿意;晚上眾人就在屯田所的食堂裡吃的飯,郝孝德這點眼光還是有的,既然楊崇知道了實情,就不能弄虛作假,只是吩咐食堂的飯菜份量要夠,另外就是菜裡的油水要夠。
楊崇啃著饅頭,得知很多將士的家屬都搬來了,就搭個草棚住在附近;當場批評郝孝德:“這怎麼行,你不能和李文相商量一下,開辦窯廠建瓦房嗎,在附近建幾個小鎮安置,人再多可以把一些有家眷的戰士調換到鄴城,那裡不是缺人嗎?”
郡守李文相急忙說:“已經在鐵廠和礦山之間建鎮了。”
鄴城已經變成瓦崗軍的大本營,上萬的老兵和家屬住在那裡,一有事就報團取暖,李文相雖然是徐世績的愛將,偏偏不是瓦崗軍出身,是黎陽的地頭蛇。鄭頲搖頭說:“李大人說錯了,就是建鎮,也只能在鐵廠附近,老兵喜歡住在鄴城,是因為城牆雖然當年被崔弘度燒了,但是老百姓的房子和宮殿的那些附房還在,只要官府辦個文契就能住上瓦房,你們還是要學河西軍,開辦磚窯。”
楊崇擺擺手說:“這不是他倆的長處,鄭頲,等會通知杜楚客,我任命他為河北轉運司判官兼屯田所長史,留在黎陽郡,專門負責安置老兵一事,儘快把磚窯建起來,入冬前解決安置問題,所有相關事務都可以過問。”
鄭頲答應一聲,下去通知;這次楊崇身邊又聚集了不少人,最出眾的就是從從江南調來的岑文字、從長安調來的杜楚客兩人。虞綽暗地裡告誡郝孝德,杜楚客留在黎陽,並不是什麼事都能解決的,有些事還是需要與李文相商議。
楊崇只在相州屯田所呆了一天,便繼續南下,渡黃河到了洛陽,張瑾、慕容正則帶著文武在十里長亭恭候,楊崇這次能打敗突厥,雖然損失慘重備受非議,但是這些老臣都明白其中的難處,聖天子楊廣為什麼死活都要征服高句麗,就是不願與突厥決戰,想借助遼東的勝利嚇住突厥。
雙方行禮進城後,楊崇在留守司入座,直接對慕容正則說:“崔鳳舉回不來了,我手上有兩個人選,是竇建德手下的黃門侍郎張玄素和右司郎中柳調,你看他倆誰合適做河南郡丞?”
柳調在長安做過秘書郎、侍御史,慕容正則見過;張玄素原來只是景城縣戶曹,慕容正則幾乎沒有耳聞,慕容正則明白,楊崇其實問的是柳調適不適合做河南郡丞。慕容正則搖搖頭說:“柳調清素守常,然幹用非其所長;張玄素出自基層,倒是可以一試。”
楊崇立即拍板說:“那就這樣,張玄素出任河南郡丞,柳調以侍御史的身份留在洛陽留守司。”
張瑾頷首說:“越王,聽說崔君肅回來了,右翊衛正缺一個長史,把他調給我。”
“沒問題。”楊崇清楚右翊衛為什麼缺長史,右翊衛將軍劉德裕兼著長史的位置,實際上就是右翊衛的第二把手,張瑾要人就是想削弱劉德裕的權勢;崔君肅出自清河崔氏,做過潁川太守、兵部侍郎,資歷之深還在崔處直之上,對劉德裕是絕對的碾壓。楊崇隨口問道:“楊侗還在江都?”
張瑾、慕容正則臉色微變;楊侗在江都,輔公祐、崔德本肯定有奏章,楊崇卻問洛陽留守司,其意難測。慕容正則想了想說:“聽說是韋遜也在建船廠,一時回不來,楊侗便在那裡多呆幾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