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蜀中戰報,李靖留楊公卿坐鎮鄧州,阻擋秦瓊回援,自己率領五萬大軍南下,李靖曉得連綿的大雨不適合騎兵行動,故意避開了夏季的大雨季節,等到秋天才動手。大軍急行軍途中,一陣陣冷風吹來,帶著幾分涼意,田間的樹依舊是那麼綠,蝴蝶在野花叢中翩翩起舞,美麗的飛影伴隨著從樹上落下來的幾片黃葉,有著說不出的惆悵。
雖然已經是秋天,但太陽還是很炎熱,戰馬的呼吸在的空氣中凝成了乳白色的熱氣,河西軍軍紀嚴明,騎兵在大路疾行,步軍在田間繞路而行。看著田間麥子好似翻滾的千層波浪,李靖忍不住搖搖頭,對紅拂女說:“就衝這莊稼,李唐也差了一籌,越王安排引進的占城稻,讓江淮的糧食產量大漲,為了老百姓,我們要加快統一南方的步伐。”
紅拂女銀盔銀甲,自有一種女將的倜儻氣勢,抿嘴一笑說:“你是被越王把腦袋說暈了,現在一開口也是這些大道理。聽說他真的讓大哥在海外為王了,不容易。”
跟在李靖夫婦身後的索延壽插話說道:“小師叔就是這樣的人,有時候看上去斤斤計較,其實胸納百川,當年我們空手建天山縣的時候,我和高北就心裡沒底,總以為他耍著我們玩,沒想到小師叔後來真做到了。”
羅士信故意冷哼了一聲說:“索延壽,現在膽子變大了,敢說越王斤斤計較,看我不上書告你。”
羅士信做過一段時間楊崇的書童和親衛,和索延壽都是楊崇的親信,誰都知道兩人是在開玩笑;李靖回過頭說:“士信,不要開玩笑了,前面就是新野,還是你帶著人先去探探路,看龐卿惲還在不在城裡。”
羅士信答應一聲,帶著手下親衛,越過李靖的隊伍,一路狂奔到大軍的最前面,招呼自己的背嵬營,先一步前往新野。新野的唐軍守將龐卿惲雖然不斷擴充軍隊,集中了六千人,可是在實力上依舊無法抵擋河西軍,但是龐卿惲一時昏頭,沒有及時撤退,被羅士信堵在城中,結果守城四日,城牆被炸開,全軍覆沒,龐卿惲戰死。
李建成在襄陽的軍隊不過三萬人,聽說新野戰況,徹底滅了出城迎戰的決心,放棄了襄陽以北的全部城池;襄陽城、樊城依江而建、隔江相望,李叔良率領四千精兵在樊城堅守了六天,城池還是被打破,千餘唐軍步軍坐船渡過漢水,回到襄陽城。李靖並不急著攻城,分出索延壽、羅士信兩軍分別襲佔了棗陽與老河口,
由於唐軍的水師守著江陵等地,李建成並不擔心李靖擴大戰果,可是聽說李靖在安排軍隊搶收漢水以北的糧食,李建成才明白對方為什麼而來。佔領樊城是李靖的最後一步,對方根本沒打算攻打襄陽,對方看重的就是襄陽這一帶的糧食,眼下正是收割的季節,對方可以把田裡的糧食充作軍糧,與自己長期對峙。
但李叔良、王珪都不建議出去與河西軍爭奪糧食,一是隔著漢水,大軍行動不便,而是在平原,步軍面對河西軍的騎兵,實在是勝算太少。就在唐軍的糾結中,漢水以北的糧食落入河西軍之手,讓李靖有了資本以戰養戰;收割一結束,李靖留羅士信率一萬五千馬步軍守樊城,統領大軍繞道棗陽,與義陽郡的董浚東西合進,攻佔漢東郡。
隨後河西軍就如脫韁的野馬直下南方,進攻江夏;大業年間楊廣復改鄂州為江夏郡,治所在江夏縣,共七縣八萬多人居民,經過多次戰火和徵兵,居民不足五萬人。周法明統兵三萬在孝昌迎戰,沒想到李靖突然放了在棗陽、漢東抓獲的近萬唐軍俘虜和士族家奴,這些人為了活命,拼命奔跑中,衝動了唐軍的陣勢。
索延壽抓住戰機,率五千騎殺入唐軍陣中,走了一個之子形,殺了個兩進兩出,唐軍頓時亂成一團,李靖命令闞陵、董浚分從兩翼進攻,唐軍大敗,被河西軍追殺二十里。虧得周紹範率一支軍隊來援,半路殺出,救了周法明就走;李靖召回追兵,計點戰果,斬殺唐軍一萬兩千人,俘虜了兩萬人。
一仗幾乎損失了幾年建起的全部家底,周法明不敢在岸上再戰,斷然否決了周紹範前往江陵的建議,逃回江夏縣後,直接帶領大軍過江,在荊口鎮修整避戰;唐軍洪州總管張善安沒有去豫章郡與李孝恭回合,而是直接率領手下四千多人到了夏口,與周法明成犄角之勢,抵禦河西軍,饒是如此,依舊解決不了江陵的困境。
江陵的城池與襄陽一樣高大堅固,但是與襄陽不一樣的是,缺乏百戰的精兵和將領,大部分是蕭銑梁國的降軍和本地的府兵。守將裴寂早就被嚇破了膽,一幕幕驚險的往事在眼前直跳,從晉州逃到江陵,還能逃到哪裡去?成都的戰況更加險惡,李淵都親自出戰了,可想而知戰事之艱難,已經到了最後的地步。
曾記何時,楊崇對李靖百般禮賢下士,被人們當做笑談,就是裴寂也有同樣的看法;現在裴寂都笑不出來了,長安、南陽、鄧州、江陵,李靖就這樣一路追逐而來。好在江州總管蓋彥的叛變省去了裴寂猶豫的時間,上萬名李唐的官員、軍隊聞訊逃出了江陵的西門。
李靖沒有第一時間下令追擊,而是讓索延壽和闞稜去江邊搶船隻,大大小小的船隻搶到四百艘。岑文字等一百多名官員來不及逃跑,全部出城投降,這些人大多是蕭梁的降臣,一直不被重用,背叛李唐,沒有絲毫的心裡障礙。
江陵的淪陷對襄陽的戰局造成巨大的衝擊,唐軍失去了南方的補給,死守喪失了意義,李建成在東南北三面受敵的情況下,只能退往宜昌。好在襄陽的唐軍都是經過大戰的老兵,加上李建成手下文武齊備,迅速制定了計劃,有條不紊地從水陸兩路撤出襄陽各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