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黃河咆哮,風聲呼呼,徐世績站在南岸,在望遠鏡裡已經看見北岸唐軍的騎兵在河岸穿梭,空蕩蕩的田地裡,飄揚著唐軍的大旗。汗水早已溼透了徐世績的衣衫,但是同樣燥熱的河西軍將士依舊站立在岸邊,有著明顯的不甘心;這些大部分都是從瓦崗就跟隨徐世績的老兵,除了李密兵敗洛陽,還沒有吃過這樣的敗仗。
李文相不服地說道:“要不是越國公下令轉移百姓,我們也不會輸得這麼快。”
徐世績放下望遠鏡說:“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李世民三倍兵力多於我們,多打一個月又如何?現在就看李世民能不能啃下楊延石這塊石頭,只要楊延石能咬住唐軍,最後的勝利就是我們的。不要糾結了,趕快把百姓送到安全的地方,我們才能集中力量作戰。”
徐世績已經將所有船隻移到黃河南岸後,發出命令召集先護送百姓回到河南郡的五千左御衛將士回營,劉雅的四千多人和黃河水軍五千人還在幫助河岸附近的百姓離開,大約需要兩天的時間,估計三天後,人馬就能到齊,到時候就可以準備靠著水軍的便利,根據河陽的戰事進展,伺機再戰。
唐軍連克衛州、黎陽、滑州等地,大軍直逼河內郡,山東的齊州、濟州、兗州諸城紛紛響應,一時間黃河以北,查遍唐軍旗幟。訊息傳到長安,據說元威的筆都掉在地上,多少人惶惶不安,多少人笑在心裡;楊侗兄弟和李唐降臣似乎都開始了走動。政事堂商議後,楊崇只派寇九珙帶著錢財去勞軍,給徐世績一道命令,整師再戰。
寇九珙的車隊還未離京,楊崇現在下令在大殿舉辦酒宴,除了樂坊的宮廷歌伎,還要被俘的李淵嬪妃和李建成等人的家屬表演歌舞;任誰都看出來,楊崇是在出心頭的一口惡氣。形勢比人強,大部分被俘的嬪妃都答應了,包括李世民的妻子觀音婢;觀音婢一開始想尋死,長孫無乃出面說了半天,以李世民的兒子為要挾,才讓妹妹觀音婢點頭答應。
反常即是妖,楊崇從不好歌舞,到今天誇張地大擺筵席,很有幾分曹操當年的梟雄意味,分明是故作輕鬆,掩人耳目;筵席開始的時候,由於軍情緊急,楊崇沒有來,只有元威、杜淹等人出席,長安權貴們看著觀音婢等人的表演,談論著楊崇的無奈,一個個心裡如三伏天吃了冰一樣痛快。
一個小道訊息在宴會上流傳,楊崇允許李秀寧出席段家的家宴,恐怕要和李唐談判了;這是權貴們最喜歡的局面,只有和談,才能不流血的攫取利益。楊崇故意打李淵父子的臉面,未必沒有逼對手低頭的想法。
李秀靜是以給段綸寫信為條件,換得讓李秀寧赴一次家宴,公孫蕙蘭作陪,段府上上下下忙得不亦樂乎,姐妹倆抱頭痛哭。說到李世民打到黃河邊的訊息,李秀寧的臉上並沒有出現眾人希望的喜悅,反而多了一層淡淡的憂傷,若有所思地說:“難怪楊崇今天在宮中設宴,還答應我來赴宴,他是真動了殺心,就是希望我們再弄點事情出來,一鍋燴。”
李秀靜好奇地問:“楊崇不準備和談嗎?”
李秀寧搖頭說:“楊崇都不準備前往洛陽,說明他對徐世績充滿信心。河陽倉調去了楊延石的虎步營,再加上宋金剛的一衛軍馬,徐世績在黃河南岸的五萬大軍,世民的十萬大軍並不能佔有絕對優勢。世民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得不去攻打河陽倉,消耗兵力。”
公孫蕙蘭贊同說:“聽說徐世績撤退時,黎陽倉的糧食已經消耗得差不多,徐世績安排百姓退入河內郡,黎陽、滑州就相當於堅壁清野。世民之所以南下,就是希望能解決糧食的危機,河陽,就是徐世績選擇決戰的地方。”
太僕卿鄭元壽匆匆趕到,李唐的舊臣還能在長安做官的人不多,身為九卿之一,鄭元壽夜晚前來更不尋常,李秀靜急忙有請。鄭元壽急急忙忙地進來,見面就說:“剛才宴會上宣讀了新的戰報,支援山東的唐軍敗於羅士信之手,兩萬聯軍十死六七,於筠陣亡,李義滿、李君球父子被擒後在陣前被梟首示眾,河西軍開始攻打平陵。”
李秀寧一個激靈,失聲說道:“平陵與河西軍不交界,羅士信突然殺到平陵城下,範願、孟啖鬼、蔣善合他們一定出事了。楊崇好毒,他提前放出大殿宴席的訊息,就是要激怒二弟,讓二弟進入他們設計好的圈套。”
三國時,魏蜀對峙,蜀軍希望速戰速決,蜀國丞相諸葛亮就送給魏軍主將司馬懿一條女人的衣服,想激怒司馬懿憤而出戰。司馬懿卻把衣服放到一邊,心平氣和和蜀使聊天,得知諸葛亮“食米三四升,二十罰以上皆自省覽”,立即斷定:“飯少事繁,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可是李世民不是司馬懿那種狡詐狼顧的人,縱然是戰場上無敵的上將,但是在很多方面還年輕,尤其好臉面;楊崇的這一手可以說正打在李世民的軟肋上,也是向手下的將領表示,他楊崇絕不會與李唐談判,唯有雙方拼殺到底。鄭元壽等人頓時都想通了,楊崇在長安所做的就是假象,一刀亮出,便是無盡的殺意。
公孫蕙蘭安慰說:“羅士信是齊郡人,或許他是偷偷從郡縣中穿過去的。”
公孫蕙蘭說得自己也不相信,就算羅士信有這種想法,李靖、屈突通也不會同意,能證明的只能是後面的戰況。後面一天天的戰報傳來,公孫蕙蘭只能鬱悶地陪著李秀靜在房間裡喝茶。
李義滿的侄子李武意苦守平陵四日,被河西軍炸開城池,羅士信、王薄殺進城中,抵抗者全部殺死,李家滅門。佔據鄆州的蔣善合伏殺了呼應李世民的曹州猛將孟啖鬼,孟義收到父親孟海公信後,獻曹州城投降左驍衛將軍王要漢,投靠長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