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倫和徐世績是瓦崗舊友,把自己在楊崇那裡聽到看到的全部告訴了徐世績,徐世績的臉色有些難堪說:“杜兄,楊崇如此看透我,是不是對我還有後續手段?”
杜正倫啞然失笑,搖頭說道:“你不瞭解越國公,他是一個能坐著就不站著的人,現在你還遊離於戰場之外,他只是希望你能早日加入河西軍。世績,我知道李世民的使者已經到了,可是你想過沒有,李淵真要一統天下,你又怎麼辦?難道辭了官職,回家做個頤養天年的國公?”
徐世績正要反駁,仔細一想,臉色突變;郭孝恪一看就知道不好,示意一旁的張亮出頭攪局,怎奈張亮是一個沒主見的人,觀看徐世績臉色不敢出頭。徐世績的弟弟徐世弼看見,頓時作色道:“郭將軍,家兄之事不需要你做主,你若是想投靠李淵,也與我們無關。”
徐世績的三弟徐世感在家裡負責生意,二弟徐世弼跟隨徐世績在軍中;楊崇、崔家和徐家一直有生意來往,在徐世弼兩人心目中,自然傾向於楊崇。但徐世績明白,這話傳出去,自己在李淵那裡的路就算堵死了,徐世績連忙喝道:“二弟,怎麼說話的,還不向郭長史賠罪。”
杜正倫微笑道:“孝恪你放心,越國公唯才是舉,只是和世績有點交情,才多費一點心。你們應該看到,李世民連起兵的太原都守不住,還能在河北掀起多大的風浪;我明白,你是看到越國公的勢力在中原還很薄弱,但是換做幾個月前,你能想象河西軍攻陷太原,困住長安嗎?”
郭孝恪勉強笑道:“竇建德、王世充聲勢浩大,如果沒有援軍,靠著我們很難守住這麼大地盤。”
杜正倫正色道:“孝恪,這就是你想多了。越國公需要你們,僅僅是因為你們手中的地盤嗎?錯,他只有看重你這個人才會封官許願。他第一次招攬世績的時候,世績還是一個濁公子,連瓦崗軍還沒有;河西軍代州刺史宋金剛,在代州一塊地盤也沒有,一開始只有四千殘兵,不是照樣成為越國公信任的大將。”
楊崇要在,一定會給杜正倫的言論鼓掌喝彩;郭孝恪長長出了一口濁氣,曉得眼下只有看徐世績自己的決定了。徐世績看看屋裡的其他將領,朗聲說道:“杜兄,我知道越國公對我的厚愛,但是現在有那麼多的弟兄跟著我,如果失去地盤,他們的成活都是問題。越國公也不希望十來萬人成為他的包袱吧?”
杜正倫頷首,拿出楊崇的親筆信,遞給徐世績道:“越國公說了,郭孝恪為登州刺史、陽翟郡公,徐蓋為滑州郡公、徐世弼為衛尉少卿。你不受屈突通節制,手下的官員自己任命,和孟讓等人不發生聯絡。”
張亮、杜才幹、綦公順、田留安等人聞言大喜,他們在瓦崗原來就是第二流的戰將,秦瓊、程咬金等人投奔了王世充,才有機會出頭,最怕的是孟讓那些人回來,阻礙了自己升官發財的道路。徐世績聞言驚道:“某非越國公在河南山東還有人?”
郭孝恪也反應過來了,楊崇在徐世績還沒偷靠前就出兵,是肯定準備了策應的人,只是徐世績實力在這裡,楊崇第一位解決。
一人從外面進來,大笑著責難說:“杜正倫今日欺我也。”
杜正倫一看,也是大笑,正是好友劉蘭成;劉蘭成字文鬱,青州北海人,涉獵經史圖籍,原先是鄱陽郡書佐,見隋末天下將亂,回到北海郡,主動加入綦公順一軍,曾幫助綦公順擊敗海州臧君相帥五萬大軍,後跟隨綦公順投奔瓦崗。因為都是讀書人,劉蘭成和杜正倫在瓦崗軍中還是比較談得來的。
杜正倫施禮後說:“劉賢弟何出此言?”
劉蘭成走到徐世績身邊說:“大將軍,我等孤懸山東,還是請杜兄說一說越國公的籌謀吧,是虛張聲勢,還是準備全力一搏。”
徐世績等人豁然開朗,什麼爵位地盤都是假的,楊崇、李淵能出兵佔據山東,和自己聯成一片才是真的,否則沒有糧草、物資、戰馬等補充,自己還不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杜正倫笑笑,從帳外喊進來一名隨從,把攜帶來的一份地圖鋪在桌面上,徐世績等人圍過來一看,正是山東、河南、河北的一部分,上面標註詳實,很多地方都留了記號,很明顯是用兵之地。
杜正倫指著地圖說:“越國公認為,在突厥的幫助下,竇建德必定能消滅宇文化及、徐圓朗、孟海公等人,統一河北;即使李世民有羅藝的幫助,但是在突厥和高開道的牽制下,沒有一年時間,無法南下。王世充佔據河南也只是時間問題,世績能守住的,其實只有黎陽周圍這片區域,屈突通攻安陽,就是想打通道路,能把物資送過來。”
劉蘭成故作不滿地問道:“那越國公豈不是在做賠本的買賣?”
杜正倫搖頭說:“這是外人的看法。河西軍走的是精兵路線,兵部估算過,如果世績主動收縮防線,能聚集起六七萬人,淘汰一部分屯田兵後,大約有四萬人的精壯,只要加以訓練,配上盔甲、戰馬,不出半年,便可與唐軍一比高下。至於地盤,越國公認為,只要人在,隨時能奪得回來,現在中原戰事不斷,糧食物資短缺,誰佔領城池都會有同樣的困難。”
徐世績頷首道:“那麼越國公準備在這一帶屯田了?”
杜正倫直言相告:“屈突通那裡,已經任命郝孝德為屯田校尉,郝孝德在河東參與過屯田的事項。”
徐世績、郭孝恪其實早就考慮過這些問題,一是地盤捨不得丟,反正黎陽倉還有糧食,二是擔心手下將領離心離德,就一直耽誤到現在。徐世績請杜正倫出去,眾人商量了一番,又把杜正倫迎到帳中,表示願意歸順;不過楊崇沒稱帝,徐世績拒絕了賜姓楊氏,也沒有要鐵廠,並且把父親徐蓋等家眷送往河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