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將方臘、刑政、方貌、方傑等五十二人全部押到汴京菜市口凌遲處死後,方臘起義失敗的訊息很快傳遍了全國。
後世稱為“道君皇帝”的趙金佶,雖然派童貫鎮壓了方臘起義,卻並沒有取消直接導致方臘造反的“花石綱之役”。
管理江南“花石綱”的大臣威遠節度使朱勔,是這次江南起義直接打出旗號“誅殺大臣朱勔”的誅殺物件,朱勔掌『蘇州應奉局』時,巧取豪奪,盤剝壓榨,榨乾了江南百姓的最後一滴血,然而,趙金佶卻並未對朱勔有任何實質性處罰,朱勔仍舊官職在身。
江南、山東、山西、河北等各地,受官府之壓迫剝削久矣,百姓無路可走,紛紛揭竿而起,中小規模的農民起義不斷爆發,朝廷讓各州官府強勢鎮壓。
農民起義雖然是壓下去了,但是各地的匪患卻越來越盛,各路各州,大大小小的山頭,許多沒有活路的精壯男丁紛紛做起了土匪,打家劫舍,搶劫大戶小戶……匪患之勢,遠遠比方臘起義之前更為嚴重。
在這樣紛亂的時代,最沒有活路的當然要屬最底層最老實本分還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的農民,他們一方面要受官府的盤剝壓榨,另一方面要面對土匪的“借糧”(實為搶糧),也無力組織起像方臘起義那麼浩大的造反運動,他們面臨的是“有地可種、無糧可食”的慘況——悲慘的世界來臨,“餓死人”的現象大規模爆發了!
隨著百姓的餓死,加上北境與遼的混戰,因逃難引發的“難民潮”,開始席捲全國。
山西、河北、河南、江南的難民,大規模地湧向最為富饒的江淮地區。
而作為天下糧倉的揚州首當其衝。
掌握揚州最高話語權的知府李牧,面對著大規模的難民潮,選擇了關閉城門,不僅不讓難民進城,還每日派衙役、派兵丁去驅趕難民,不讓其在城門口聚集徘徊。
而在難民潮來到之前,宋廷就帶著盧俊義、楊昭前往永泰縣衙趕製火槍了。
前一陣子,當聽聞官軍聯合金軍以南北夾擊之勢打敗遼軍,一路向北推進,收復了燕雲十六州時,許多官府之人和讀書士子都紛紛叫好,覺得揚眉吐氣,就連盧俊義和楊昭二人,也忍不住在宋廷面前激動起來——
“駙馬爺,朝廷收復國土了!”
“是啊!整個十六州一下子奪回來了!”
宋廷只是搖頭,然後執筆在一張宣紙上畫了一副簡易版的地圖,標柱了“金”、“遼”、“梁”、“西夏”、“南詔”、“吐蕃”等字樣,然後開口道:“你們看,現在遼的地盤還剩這麼一大塊,主要在蒙古一帶,延伸至中亞;西夏沒變;然後這個大金,難道你們注意不到?和我們大梁接壤了,燕雲十六州,他們也想要呢……”
盧俊義、楊昭二人呆呆地看著地圖,一時間很震撼,既震撼於駙馬爺瞭解天下大勢的眼界,同時也震撼於另外一件事——他們一直以為大梁很大很大,大到沒邊兒,周圍的都是胡番小國,沒想到大梁的周圍幾個國家,居然並沒有比大梁小多少啊……
埋頭擺弄著火槍,宋廷自顧道:“金人很能打,從東北一塊小小的地盤做大,沒幾年,就搶走了大遼大半的國土,而且還要來搶我們的地盤了,不管你們信不信,事情就會這樣發生,而且朝廷打、不、過……”
“打不過”三個字吐完,宋廷站了起來,手拿著火槍,說道:“大梁,得靠這玩意兒來拯救!”
話剛說到這裡,陳大鬍子突然闖進來,衝他囔道:“朝中兄,城外好多難民啊,如何是好?”
“走,我們出去看看!”宋廷領著人走到北門城樓上,放眼望去,城下擁擠著密密麻麻的難民,為數至少數萬之眾,而整個永泰縣的人丁,也不過只有七萬餘人。
這些難民有的拖家帶口,有的孑然一身,但都面露飢色,等著縣城開城門收留。
宋廷看著陳大鬍子問道:“你是知縣,你覺得應該怎麼辦?”
陳大鬍子喃喃道:“人太多了,不能放進來,放進來城裡就要亂了。”
師爺朱先生道:“據說是揚州城驅趕,才到這裡來的,這些難民李大人不接收,沒想到跑到我們這裡來了,唉,老夫也是第一次遇見這樣的情況,這……這該如何處置啊?”
眾人皆都面露難色,畢竟,難民數量太多了啊,如果把人放進來,恐怕連整個縣的糧食也不夠他們吃啊。
更何況,人多則亂,本來還算太平,老百姓們也挺安樂的永泰縣,突然要受這樣的衝擊,對本縣百姓來說,也是很不公平的。
這些都是眾人能想到的。
只是,不救人的話……
眾人將目光打量在陳規的身上,陳規看向了宋廷,意思非常明顯,這個事還是由你駙馬來做主吧。
望著城下人頭湧動的難民,宋廷想了想,吩咐道:“第一,收集城內所有禦寒之物,包括募集全城百姓所有的舊衣物、舊棉衾等,安排衙役給難民分發下去,人手不夠的話就要召集壯丁了,這是一項大工程;第二,明日開始施粥,這裡,這裡,還有這裡,每處兩個粥棚,共搭六個粥棚,安排人手每日施粥;第三,著吏戶禮兵刑工六房,在城下襬六個桌子,從難民中挑選有用之才進城來,我自有用。”
“好,就按駙馬爺說得辦!”
陳大鬍子發話,朱先生下去安排了。
第二天,粥棚裡散發著一陣陣粟米的香味,難民井然有序地排起隊,領到粥後,望著碗裡絲毫不摻假的粟米白粥,他們有些人激動地哭了,這樣的白粥,他們已經很久沒吃到了,一路走到這裡,有些人甚至是啃樹皮走過來的,身上什麼值錢的東西都早就當掉了,除了一身破爛的補丁衣裳。
而募集衣物的工作也很順利地開展,永泰縣雖然也不是什麼富縣,但是這七萬百姓覺得受了駙馬爺的恩惠,又聽說不會將難民放進來,一個個都很積極地捐出家中多餘的衣物、棉衾,捐錢捐糧的也有不少。
很快募集了三千兩銀子、五百石糧食、五萬多件衣物棉衾,宋廷召集縣衙人手給難民們分發了。
難民們領到衣物後,當聽到說又是駙馬爺的善舉時,一個個感激涕零,恨不能跪在駙馬爺面前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