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煮酒話英雄> 第十三章【鄭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三章【鄭國】 (1 / 2)

黃泉見母

公子段自殺。鄭莊公心裡亦甜亦苦,甜的是,威脅總算解除了,自己可以專心處理國政了。苦的是,弟弟死了。就算公子段有再多不是,總是骨肉血情,血濃於水!

鄭莊公抱著公子段的屍體大哭。不管是真傷心,還是作秀,總之,鄭莊公在嚎啕大哭。哭著、哭著,鄭莊公覺得不對勁了!要是公子段成功了,現在被躺在地上一動不動的,是不是就是自己了?鄭莊公越想越不是滋味,心想:都是姜氏惹的事,挑撥自己兄弟殘殺。

鄭莊公一怒之下,把奇才祭足叫來,讓祭足帶著姜氏與公子段謀反的書信,去見姜氏,並且說了那句名言: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母子親情已斷,活著的時候,就不要再見面。死了以後再說吧。

祭足幹事很有效率,姜氏看了書信,又知道公子段死了,既傷心又慚愧。也就搬離了新鄭。

史料中沒有記載:姜氏被遷出京城,居住穎地的時間裡,鄭莊公有何作為。但筆者以為鄭莊公遷母,並非單純地出一口氣,而是有深層次的原因:肅清異己!一方面,姜氏不在,鄭莊公可以放開手腳處理異己;另一方面,鄭莊公處理姜氏的方式,也可以向群臣發出一個警告:敢與我(鄭莊公)作對的,都沒好下場。

但是,鄭莊公這樣做,卻留下了一個政治風險。東周時期,賢臣名士都很重視忠孝,鄭莊公這種做法,是很不孝的行為,會令賢臣名士失望,也會失去人心。

“穎”地市長穎考叔發現了這個政治風險,並利用這個政治風險,導演了一出黃泉見母的好戲。既成就了鄭莊公的賢明,也成就了穎考叔的功績。

穎考叔下定決心,幫助鄭莊公彌補這個風險。穎考叔深思熟慮後,費了好勁,捉了幾隻貓頭鷹,來見鄭莊公。

鄭莊公很注重禮賢下士,見穎考叔來了,很高興。況且,穎考叔還準備了小禮品:不知名的鳥(鄭莊公不認識)!鄭莊公高興之餘,招待穎考叔吃飯。先上了燒烤貓頭鷹。鄭莊公一嘗,味道不咋地,就問:這是啥鳥。

穎考叔經典對白就來了:這是貓頭鷹。這個鳥白天看不見泰山,晚上卻能明察秋毫。小事情能看清楚,大道理卻不明白(明於細而暗於大也)。這個鳥長大以後,卻會吃了自己的母親。這是個不孝的鳥,所以,我把它捉來吃。

分析下穎考叔說的話。穎考叔借貓頭鷹來比喻鄭莊公,說鄭莊公小事情能看清楚,大道理卻不明白!小事情自然是鄭莊公手段不凡,打敗了公子段,坐穩了諸侯,大道理是什麼?大道理就是“既長,乃啄食其母”。不孝之名的諸侯不可能獲得政治上的優勢,獲取民心。這就是大道理。

鄭莊公何等聰明,一下子就發現了問題,腦子還在轉,所以,沒說話。

這個時候,又上了一個蒸羊。鄭莊公就讓人賞賜穎考叔吃。

穎考叔就把好的肉切下來,裝了起來,自己吃點差的。

鄭莊公很詫異,就問:你這是幹啥?

穎考叔不瞭解鄭莊公的風格,鄭莊公下決心的時候,大多是沉默不語。可以參考封公子段“京”的時候。

穎考叔以為鄭莊公還未明白,接著講故事:我家裡窮,沒吃過好吃的。主公的烤羊肉味道不錯,所以,我把這個留下,回去給母親吃。解解饞,儘儘孝心。

鄭莊公已經下定決心,接回姜氏,於是就說:你是個孝子啊。

穎考叔就著孝子的問題與鄭莊公討論一番,鄭莊公順著話就把母親的事說了。最後,鄭莊公說:我已經立誓,不到黃泉不與母親相見,你說怎麼辦?

可以肯定,在這句話之前,鄭莊公就知道穎考叔一定有辦法。否則,鄭莊公也就別叫奸雄了。

穎考叔便獻了“黃泉見母”之計。說白了,很簡單。穎考叔用概念替換,將地府(黃泉的引申義)說成地下泉(黃泉的字面義)。

鄭莊公一聽,好辦法,就讓穎考叔負責實施挖洞計劃。穎考叔不負眾望,挖好了洞。鄭莊公母子相見。母子見面一頓哭,上演了一頓感情戲。

有詞為證,鄭莊公: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氏: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

看著鄭莊公母子融融洩洩,我更願意選擇相信:鄭莊公遷母之後,良心發現,決定回覆母子親情。最後,鄭莊公在穎考叔的孝子理論臺階下,接回了母親。

沒有了利益上的牽扯,清清爽爽的家庭倫理喜劇,豈不是更好!

王霸塵圖,轉眼即為雲煙。黃泉見母的天倫之劇,卻可詠唱千年。

不論如何,鄭莊公是個孝心和度量齊備的雄主。姜氏母子和睦如初後,公孫滑(公子段的兒子)借衛兵伐鄭,被鄭莊公一紙書信搞定(後文會交代)。鄭莊公顧及到姜氏的感受,饒了公孫滑一命。

“黃泉見母”成全了鄭莊公母子,也成全了穎考叔,穎考叔從穎地市長,一舉成為了中央大將軍。與公孫閼同掌軍事。

周鄭交質

周國與鄭國的關係,算起來,只能用糾纏不清來形容。

鄭伯友(即鄭桓公)是周厲王的兒子,也是周宣王的弟弟。後來,周幽王被自己的老丈人,也就是周平王的姥爺殺死。鄭伯友忠心護主(周幽王)而死。(這是恩)

鄭伯友死後,鄭武公氣勢洶洶地趕來報仇。最後,在集合衛國、晉國、秦國以及鄭國四國之力的情況下,趕走了西戎。衛武公主持大局,建議復立宜臼為王。鄭武公贊成,並親自將宜臼迎接了回來,復立為王。周平王也夠意思,將鄭武公封為大臣,留朝執政。(這也是恩)

後來,周平王嫌鎬京破落,決定東遷。秦國前來護送,周平王為了答謝秦國贏開,便有條件地將鎬京附近的土地賞給了秦國。這土地有著鄭國大部分的土地。(這算得上怨)

東遷完成後,鄭武公與衛武公留在朝中執政,也成了周朝的主要力量支柱。衛武公死後,就靠鄭武公一個人了。(這是恩)

這時,鄭武公藉機興起,大肆征伐,擴張極快,引起了周平王的警覺,平王便要收回鄭國虎牢關以東的土地,鄭武公不願意也不敢與周平王翻臉,只能遷都釋疑。(這是怨)

鄭武公死後,鄭莊公接了父親的班,接著輔助周平王。(恩怨都有,因為鄭莊公不是善類)

可以看出,周朝與鄭國有多少恩恩怨怨。這還是表面上的,暗地裡的更是數也數不清。

本來嘛,裡裡外外難免有點磕磕碰碰,過去也就過去了。但到了鄭莊公這,出事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