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很清楚,趙徽肯定不會相信他。
所以他這段時間,和趙徽的接觸中,一直故意表露自己,想要的是冀州,只想要一個安身立命之所。
而將自己窺視幽州的心,給隱藏起來。
公孫瓚不信,經過這麼多重的偽裝,趙徽還能看出的目的。
只要袁譚的糧隊到達薊城,他在接管了糧隊後,馬上就去北邊,佔據一座城池。
到時候他要看看趙徽怎麼對付他。
正面公孫瓚現在完全升不起和趙徽對抗的念頭。
但是如果依靠城牆據守,公孫瓚還有一點信心。
如果趙徽親自率領大軍前來,他也可以棄城而走。
他不好過,他也不會讓趙徽好過。
他恨袁紹,也恨趙徽。
他沒有在趙徽面前,隱藏自己對趙徽的恨意。
因為公孫瓚清楚,如果他說不恨趙徽,趙徽也絕對不會相信他的話,反而會更加防備他。
他和趙徽說更恨的是袁紹,但實際上他最恨的還是趙徽。
如果不是趙徽,他也不需要投降袁紹。
是因為趙徽,他才無法留在幽州。
趙徽在是罪魁禍首。
從冀州來幽州的路上,公孫瓚確實在想著,能不能夠趁機奪回幽州。
那個時候,公孫瓚認為幽州才適合自己,他有信心能夠重新在幽州立足。
但是在薊城的這一個月。
公孫瓚明白了。
不僅只是冀州不適合他,幽州也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幽州了。
他在幽州已經沒有名望了,普通百姓現在心中只有趙徽。根本不知道公孫瓚是誰。
他還能留在幽州嗎?
他還能重新奪回幽州嗎?
即使坑來袁譚的二十萬石的糧草,和一兩萬士卒,公孫瓚也完全沒有信心。
他現在只想著在幽州,怎麼當個攪屎棍,要趙徽不好過。
至於他自己,他已經放棄了。
這輩子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