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朝鮮官軍在臨津江的北岸準備和南岸倭寇對峙之時,倭寇的小西行長就建議詐降後退。
然後在後撤的道路上對朝鮮的官軍,進行無情的圍追堵截之後消滅堅守在臨津江的朝鮮官軍。
而此刻的朝鮮官軍將領卻偏偏的相信,倭寇撤退完全是由於李洸的五萬多軍士即將對漢陽發起進攻的緣故。
所以此刻的朝鮮守軍就在一個盲目自大的守軍將領帶領下,擅自越過了臨津江到對岸前去追擊正在撤退的倭寇。
而此刻的追擊就正好中了加藤清正的詭計,加藤清正巴不得朝鮮官軍前來追擊那。
於是此刻的加藤清正就下令所有後撤的兩萬多倭寇,後隊改為前隊朝向朝鮮官軍發動進攻。
於是就在加藤清正的攻擊下,這個只知道書本理論知識的朝鮮將領。就即將帶領一萬三千人構成的朝鮮官軍,走入加藤清正和其他倭寇早已經挖好的墳墓。
而在與加藤清正率領的倭寇進行作戰中,朝鮮官軍表現出了無比英勇的作戰士氣。
但是在戰場上不能光有作戰士氣,還要有先進的武器和高超的軍事作戰技術才行。
而朝鮮官軍和守城大將卻恰恰缺少這兩點,所以導致了在戰爭中作戰失利的狀況頻繁發生。
而在臨津江戰役中本不該去追擊的朝鮮官軍,非要在韓應寅的指揮下進行無情的追擊。
韓應寅這個文官非要把朝鮮的官軍,往死亡地帶裡率領也是不多見的。
也許韓應寅是被倭寇收買了也未嘗可知,但是歷史沒有也許這個詞語。
現在從朝鮮的歷史中也只能說韓應寅這個文官,憑藉著宣祖殿下給予的至高無上權利。
擅自調動朝鮮官軍非常規作戰,因為當時的狀況就是朝鮮官軍不應主動追擊倭寇。
而是應該堅守住臨津江這個天然屏障才對,可是歷史真會給朝鮮朝廷和朝鮮宣祖開玩笑。
就在韓應寅的指揮下朝鮮官軍還是對撤退的倭寇,進行了全方位的追擊就害怕晚一步追擊不上。
所以才導致了臨津江戰役的失利,就當前往追擊倭寇的朝鮮官軍發現中計之後。
也為時已晚加藤清正也開始了針對朝鮮官軍的圍剿,因為倭寇隊伍中有著特殊的軍兵。
而這些特殊的軍兵都手持著先進的鳥銃,當一個軍士拿著鳥銃時並不能夠看出鳥銃的優勢。
可是當一群軍士拿著鳥銃之時,就絕對可以看出鳥銃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武器。
而就在鳥銃的幫助下那大部分軍士的朝鮮官軍,很快就進入了加藤清正佈下的包圍圈。
就在被加藤清正的隊伍全面包圍之後,朝鮮官軍也曾經幾次進行頑強的突圍。
但是最後都被加藤清正的隊伍所擊潰,所以就在艱難的抵抗過程中朝鮮官軍逐漸失去了戰鬥力。
而加藤清正也逐漸失去了對朝鮮官軍的作戰耐心,加緊合攏收縮了此刻的包圍圈之後就殲滅了前來追擊的朝鮮官軍。
而在殲滅了前來追擊的朝鮮官軍之後,臨津江的守衛將軍間大勢已去依然進行了抵抗。
但是抵抗的局面很小最後朝鮮一萬三千軍士的隊伍,就被加藤清正的倭寇隊伍兩萬三千人所全部殲滅。
至此朝鮮臨津江也處於失守的狀態,在攻下臨津江之後加藤清正還想著繼續往北追擊。
而此刻在南方的漢陽一帶,那五萬軍士的李洸勤王隊伍。
也已經抵達了作戰地域之後,等待著作戰的時機準備一舉打敗身在漢陽的倭寇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