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當東海之濱的倭寇之國發生鉅變之時,來自琉球國進貢的使團就來到了大明的都城北直隸。
並在這個特殊的進貢使團中,有一位著名的琉球國王子。這位王子就是接到倭寇國主豐臣秀吉的國書,才趕往倭寇之國覲見倭寇國主的。
當時還被倭寇國主豐臣秀吉勒索了兩萬兩白銀,以此用作進攻大明的糧草之用。
而此次琉球國王子進入大明都城北直隸,見到大明天子萬曆皇帝陛下之後。
就向萬曆皇帝奏請了密報,告知大明萬曆皇帝陛下倭寇之國即將入侵朝鮮攻打大明的確切訊息。
而此刻的萬曆皇帝陛下對倭寇國主的猖狂之言甚為惱怒,並下旨給當時的兵部尚書石星(劉偉華)大人。
要所有大明所屬的島嶼國家出兵,討伐這個敢於公開聲稱對抗大明底線的倭寇小國。
而琉球的歷史就要說到大明初期的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使臣出使琉球。
在使臣攜帶的詔書中明顯標註了琉球字跡,因此那些島嶼組成的國家才被公開稱為琉球。
而琉球這個國家的由來也是從明太祖朱元璋時代開始的,琉球稱為國家也是由大明朱元璋皇帝陛下冊封的。
琉球國國王察度首先領下詔書,並拜詔書之後向大明國稱臣。
自此琉球國就像朝鮮一樣成為了大明的藩屬國,在此之後的歷代琉球國王都請求大明冊封。
而這種君與臣的關係從大明初期開始,整整延續了五個世紀之久。
而此刻的琉球還未被倭寇之國兼併,在大明時期琉球依然還屬於大明的藩屬國。
而這種藩屬國的君臣關係延續到大明萬曆時期時,卻遭到了來自倭寇之國的空前挑戰。
倭寇國主豐臣秀吉還曾經派遣手下的領主,親自出兵征討過琉球國並要求琉球臣服於倭寇之國。
再此次出兵征討琉球事件之後,琉球實際上就有了兩個上邦大國。既遵從大明王朝為上邦,又要聽從倭寇之國的調遣認倭寇國同為君主國。
這一個小國擁有兩個君主國的現象,在歷史中並不多見但是卻真實反映了琉球的悲慘處境。
面對著作為君父的大明王朝已經逐漸滑向衰亡的深淵,同樣面對著正在蒸蒸日上並尋求不斷變革的倭寇之國。
多半是害怕倭寇征討要多於對倭寇的所謂忠誠,可是大明在此刻又因為萬曆皇帝陛下的怠政。
導致了大明逐漸被甩在了倭寇之國之後,因為此刻不思進取的大明已經基本沒有皇帝可言。
所有事務都是由那些大臣所把持著,地方上也出現了各種亂象。
地方官員把持一方的實際控制權,給日後的叛亂造成了極好的機會和機遇。
就在大明不思進取之時,倭寇國主卻透過與世界各國的接觸通商。
正不斷尋求著歷史變革的方法,怎樣才能使得倭寇之國變得更加強大。
正當痛則思變的倭寇之國國主正有強大國家的想法之時,而此刻大明的萬曆皇帝卻只知道在自己的寢宮和自己的妃子們做著無聊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