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天元城之時,已是訊息傳來五日之後。
唐國並未對林南城的臨溪劍派大肆屠殺文人之舉做出任何回應。
倒像儒家首主楊子銘,已卸任丞相。
訊息一經傳出,唐國沸騰。
唐國儒家文生紛紛出言譴責當今唐皇,百姓們對臨溪劍派之舉也頗為氣憤,一時間竟有民怨沸騰之勢。
不止唐國,就連臨近的坤國與玄國的百姓也對唐皇口誅筆伐。
一時間唐皇成了眾矢之的。
殷明並未對此做出任何反應,天元城安靜得出奇。
甘樂是第一個回到天元城的,他在黃國傳道已畢,而今黃國的佛家已經趨於穩定,他也沒必要一直守在黃國。
“夫子,唐皇這般不作為,楊兄陷入兩難之境,一旦他與唐國朝廷鬧翻,那事態就嚴重了。”
祝明飛並未跟隨楊子銘去唐國,殷明離開天國之後,他也就隨之回到了天元城。
他的意思是,楊子銘即便辭官,也無法掩蓋他的身份。
他一旦與唐國朝廷鬧翻,那他會立即被扣上一頂逆賊的帽子。
畢竟他的身份太特殊,唐國國內人人皆知。
即便儒家相信他,但百姓們口無遮攔,一旦傳揚開來,很難制止。
甘樂聞言,先是對著殷明一禮,雙手合十恭敬一拜,這才緩緩道,“楊兄傲骨,我等猶然不及,只得欽佩。”
“他為儒家粉身碎骨,乃是大仁大義之舉,唐皇愚昧,實在令人惋惜。”
“夫子對此不聞不問,正好全了楊兄仁義之心。”
甘樂心中亮得跟明鏡也似。
殷明看上去對此事不聞不問,實際上正是在為楊子銘積累名氣。
楊子銘而今雖是儒家首主,但在八國畢竟威望不足。
他若能以雷霆手段處理此事,那勢必能彰顯出他儒家首主的氣魄。
如此一來,楊子銘勢必能在八國之中快速積累起名望。
到時候,儒聖之名也就非他莫屬。
而到了這一步,儒家也就徹底大興了。
文道百家,每一家都有自己的道。
殷明不會理會八國文道的發展,但也絕對不會坐視文道陷入困境。
而今楊子銘尚能處理儒家之事,殷明自然是不會插手。
只是事態一旦發展到楊子銘無法處理的境況之內,那時候才是殷明出手之時。
不過...
祝明飛聽了甘樂之言,想是已經明白了其中曲折。
然而此刻他臉上卻有一縷擔憂之色。
他道,“不過臨溪劍派的白元禹可不容易對付。”
他的眼睛一向長在額頭上,能讓他覺得不容易對付之人,必定不是什麼善與之人。
對於白元禹,祝明飛所瞭解的只有他是劍聖,以及他乃真聖修為。
但僅僅如此,那也夠了。
畢竟而今的千元大陸,任何一個真聖都能攪動一方風雲。
唐皇的不作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白元禹的真聖修為擺在那裡。
得罪一個真聖,是八國任何國家都需要仔細考慮和慎重處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