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陳晨這邊的豎轉型絞盤、還是對面那邊的豎轉型滾軸,此時轉速幾乎都達到了各自武器系統的最大值。
這一刻,氣氛緊繃到了極限。
轉播頻道內,但凡關注著這場對抗的,無疑不是緊緊盯著畫面,等待著雙方接下來的一擊!
紅色戰車在拋射,黑色戰車同樣擺出了硬扛的姿態。
這種硬碰硬地對撼,雖然可以說是最簡單的,但同樣擁有著讓人心動的暴力美感。
尤以文靜學姐這時候黑著的臉間,終於出現了絲笑容。
強攻型戰車,就得有點強攻型的樣子,陳晨之前算是神馬鬼!
這才對嘛!至於這場對抗的勝負,其實真不用太介懷0.0
甚至,憑文靜學姐的眼光來看,這一下只要撞上去,輸的一定是陳晨!
畢竟裝甲戰車對抗中,雖然影響勝負的有很多方面,但有些東西確實是更為根本的;
諸如防禦克強攻!
不單是此時對抗雙方的情況,可以說大多數對抗,都是如此;
在雙方戰車效能差距不大時,強攻型跟防禦型硬剛正面的話,輸的……
一定是強攻型!
就像此時這場對抗中,對抗雙方看起來,是陳晨那邊更猛一些;
可兩方一旦硬碰硬地對剛正面,戰車受創更嚴重的,肯定是陳晨這邊。
畢竟相比防禦型戰車,強攻型在機體穩定性上,確實要差上一籌;
這不是車組技術水平決定的,而是戰車型別決定的;
在戰車穩定性上,防禦型大於強攻型大於功能型,這句話真不是隨便說說;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排序,是受方方面面影響的;
其中有一點,就是受戰車內部結構影響;
戰車功能越複雜,戰車內部結構自然越複雜;
同樣的,當戰車內部結構越多、越複雜時,自然也越容易出問題,穩定性相對要低。
別看不同型別的裝甲戰車,大抵都擁有著行走系統、武器系統,但在內部結構上真是差距很大;
就像功能型在三種車型中,之所以穩定性最低,就是因為內部結構相對要複雜得多;
諸如張子豪當日操作的抓舉功能型,單是在武器系統上,就能拆分出抓、舉,乃至武器系統的方向調整結構等等;
反觀防禦型戰車,說句毫不誇張的話,大多內部幾乎都是‘空’的。
沒錯!就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