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李昭已經在來信中給他說的很清楚,在明年夏天的時候,便會在交州的三州四府境內各自修建一座交州學院的附屬學院。
這些附屬學院也都是依託於交州學院的,但主要學習的就是專業性的技術,培養專業性的單一學科人才。
如果說,交州學院的學子往後走的是高階路線,那麼交州學院的附屬學院走的就是中低端的路子。
不是他想將人分成三六九等,而是整個社會便是如此。
有的人終究是爬不上去的,侷限是擺在那裡的。
即便是強行推上去,最終吃虧的是他自己,還有可能禍害所有人。
底層人有底層人的生活方式,上層人有上層人的生活方式。
李昭能給他們提供的便只有一個機會。
因為在李昭之前,他們這群底層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有讀書的機會。
至於學藝……說句不好聽的,難度一點都不比讀書小。
古代的師徒制關係是很嚴格的。
三年學徒起步是最基本的,說不定還學到什麼本事,得長期跟隨著。
更何況,一般的老師傅也不會輕易收徒,因為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真不是隨便說說的。
此外,老師傅需要考察品行、德行、悟性等多個方面。
倘若不達標,即便是跟隨在他身邊,他也不會教真東西。
李昭不可能讓這種模式繼續發展下去,但他也沒有否定這種模式。
因為站在他的角度,站在他的立場,這種發展模式太慢了。
交州缺人,諸位皇子缺人,整個大武境內都缺人。
那怎麼辦?
順其自然的話,那李昭所做的一切努力就都崩了。
他只能強行改命!
那就是主動培養更多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讓他們有一門本事。
至於以後的造化,那便不是李昭所能干預的。
李昭在書信中,將這些事情闡述的十分明白,沒有打啞謎,他怕武皇的想法和他不一樣,或者沒想那麼深。
因此,能多寫幾個字的事情,他從來都不會偷懶。
從需求、發展、利弊等多個角度向武皇闡述未來建立學院的目的和想法,他就是希望得到武皇的支援。
雖然他李昭在自己的封地上完全可以自己決定,但他還是要向武皇說一嘴。
這便是對度的把控。
李昭不說,武皇難道就不知道嗎?
但李昭不願意冒這個險!
他也相信,有了武皇的支援,交州的事情辦起來會更加順利。
武皇聽得津津有味,腦海中密諜司彙報的種種,都和靜安公主所說的串聯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