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月裡和穆仞第一次見面時,穆月裡六歲,穆仞十一歲。
穆月裡這一生都無法忘記她和穆仞第一次見面時的場景,因為從那一刻開始,她如同開啟了潘多拉的盒子,窺探到了穆家的秘密和去世多年的父母的死因。
在穆月裡六歲之前的記憶裡,世界就是一間不足二十平米的屋子——它的四周都是牆壁,沒有窗戶,也就沒有陽光,屋內的擺設只有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個衣櫃,除了電燈外,沒有任何其它的電器裝置。
當七歲那年,爺爺牽著她走出這間屋子,她這才知道,那裡叫做地下室。
當時,一位德國修女和穆月裡住在一起,負責照顧她的日常起居。德國修女只會講德文,月裡聽不懂她說話,每次月裡想要告訴她些什麼,修女總是一臉疑惑地看著她,看幾秒後,便去忙活自己的事情。六歲的穆月裡赤著腳丫,拖著玩偶,站在忙碌的修女身後,突然感覺這個世界彷彿只剩下了自己,她明白了什麼叫做孤獨。
修女每週都會定期離開屋子,大約半天的時間,這是穆月裡最難熬的時刻。每次修女外出,穆月裡都把自己關在衣櫃裡,閉著眼睛,從一數到一百,再從一百數到一,如此迴圈往復,直到修女回來。
修女回來的時候,穆月裡是最開心的,因為她總會帶回一些圖畫書,幾件新衣服,還有新鮮的食材和幾包可口的零食。
修女回來的當晚,穆月裡總能吃到比平常稍稍豐盛些的飯菜,她常常猜想,修女每次去的“外邊”,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一定比這間屋子大吧?是不是像故事書裡畫的那樣,是一座城堡?有一望無際的草地或者花園?外邊是不是也會有光,但不是電燈的光,而是更明亮,更廣闊的光?那種被叫做太陽的光?
穆月裡只能猜想,或者在夢中勾勒,她無法走出這裡。
曾經,她努力向修女比劃,表示想和她一起去“外邊”,但修女總是搖搖頭。當爺爺每隔幾個月來看她,她同樣向這位有些陌生的親人,表達著想要出去的想法,但爺爺的神色總會變得異常沉重,拄著柺杖的手微微顫抖,隨後不出意外,態度堅決地拒絕了她。
從正規渠道離開這裡是不可能的了。穆月裡在她的“逃跑計劃”上憤憤地劃去了修女和爺爺的名字。
究竟怎樣才能離開這裡呢?小小的月裡趴在自己的“逃跑計劃”本上,絞盡腦汁。突然,一抹月牙在她的臉上浮現,她立馬坐正,欣喜地拿起筆,在“逃跑計劃”上歪歪斜斜地寫上了一行字——跟蹤修女,找準機會。
修女每週出去的時間都是固定的,出門之前,她總會把月裡關在她的小屋裡,用手勢告誡她不能出去,在這裡乖乖等她回來。
在修女的行李箱內,放著一本《聖經》,裡面夾著房間的備用鑰匙。那是月裡不小心將手劃破,修女到處找創可貼時,不經意間掉落到地面上的。修女以為月裡不會注意,便坦然地將聖經放回了箱內。她沒有注意到,背後的那雙眼睛,像發現了寶物一般,熠熠閃光。
在她去給月裡洗染上血的襯衫時,月裡將鑰匙塞進了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