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吧,這個問題分兩方面來看,一是民間層面,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這是當朝之前銀子被富商匯聚後的惡行迴圈。
但當朝是不可能的,因為朝廷規定了,土地不能買賣,且實施的是還地於民,先用後還的政令,在我們還完買地銀子前,你家的地是沒法買賣的。
大家夥兒選擇的是三十年期限,三十年時間朝廷還沒有想出辦法嗎?
只要土地不被兼併,那麼百姓就有了立足之地。
富商也是人,柴米油鹽醬醋茶、衣食住行他們離的開哪個?不還都是百姓們來做的嗎?
你不去給他們做工可以,他們總得吃穿住行吧,他們不是有銀子嗎?那就五兩銀子一石,豬肉一錢銀子一斤,給他們蓋房子工錢三兩銀子一天……看看他們肉疼不肉疼。
他們也有田地,也能自己種?
行呀,那就然他們自己種唄,有銀子還得自己種田養豬做飯洗衣服啥的,那不是和大家夥兒一樣嘛,這心理總平衡了吧!
這個過程中,就是一場拉鋸戰而已。”
解釋之人的一番話,讓驚駭的百姓們稍稍放鬆了一些,但臉上依舊滿是擔憂之色。
拉鋸戰,說的好聽,但最終誰會勝利不好說,但這個過程中絕對是百姓過得最苦。
而且這需要所有百姓們都齊心協力,只要有一個人‘背叛’了他們,那這一切都將是白費的。
富商人種地養豬洗衣做飯?不,可以花銀子,平時二兩工錢一個月,現在二十兩行不行?
有句古話說的好,死道友不死貧道,你們過的好不好的跟我有啥關係,只要我過的好就行了。
事實就是,百姓們大機率是沒辦法齊心協力的。
很顯然,這一點身為當事人的百姓們很清楚,換做是他們之間的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拒絕富商開出的條件。
臉色有些羞澀、無奈、愧疚的百姓們將目光再次看向了李秀才,期待著他的回應,因為剛剛他說了兩個層次的問題解決。
見眾人看向自己,李秀才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繼續三大運河的話題。
“諸位是不是覺得,即便是三大運河,也只是運河兩側三百里的百姓得到了實惠,遠離運河的百姓更多?”
“你們能想到的朝廷自然也會想到,修建了這三條運河後,其他布政司想要再修建運河是不可能的了,北方各省也沒有足夠的河流水脈來支撐。
但我們還有官道,朝廷已經有了修建官道的想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各州府之間的官道,第二階段是各縣與府之間的官道,最後則是各鎮村之間的道路,這個時間或許很長,但肯定會進行的。
重要的是,府城與府城之間、縣城與縣城、縣城與府城之間的官道都是可以通行三輛馬車的路,村鎮與縣城之間的官道都是可以通行兩輛馬車的道。
且全部都是採用夯土與碎石的分層夯實、部分路段鋪石板,且兩側都有官溝的標準。”
呼……
百姓們呼吸急促了起來。
運河的確是方面,運輸量、成本、速度等等都遠比陸路要高的多,但問題是運河就那麼多,整個大明的交通運輸八成都還是陸路。
按照高等級官道的施工標準,夯土與碎石的雙層夯實且帶官溝的每里路是五百兩到一千兩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