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重生之再許芳華> 番外之二十一——被天降良緣砸傻的某人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番外之二十一——被天降良緣砸傻的某人 (2 / 4)

倘若杜頌過繼給伯祖一支,宗法而言,他與臨淄候再無父子之說,就是一門近親而已。

長樂公主下嫁,臨淄候也有自知之明,萬萬不敢行欺壓之事,自然也會擔心長樂公主從中作梗,讓杜摯不能明正言順襲爵,眼下杜頌自願過繼,臨淄候夫婦怕是求之不得。

這唯一不盡如人意之處也得到解決,輔政王倒也乾脆:“罷了,席志一案不需你擔心,抓緊過繼之事吧。”

杜頌卻又呆怔。

虞渢眼角一挑:“怎麼,難不成你還想著拖延?”

“萬萬不敢,在下這就去辦。”杜頌一揖幾乎著地,直到告辭出去,還在雲裡霧裡。

於是守在外頭的王府僕役便親眼目睹了勇毅候一頭撞在大榕樹上,揉了揉額頭繼續往前,卻又在門扇上撞了一下,然後一路跌跌撞撞出去的奇妙事件。

更受驚嚇的是候府僕役,被杜頌上車前丟下那句“去族裡”驚得目瞪口呆,半響才問:“候爺,您說的族裡是……”

杜頌才回過神來,族人還在臨淄呢!

於是立即回府“打報告”請假,快馬加鞭日夜兼程地直奔臨淄,力請兩個族老來京與臨淄候攤牌。

而杜頌失魂落魄告辭之後,輔政王殿下也須臾恢復了冷靜,省悟過來這似乎僅是他與杜頌的第三回正式面談,卻就將寶貝女兒允了出去,頓生懊惱,幾乎想追出去反悔,不過轉念一想,待這輪風波過後,他便要請辭去封地楚州消閒一段兒,總得耗廢個三兩年光景,女兒一定要帶著身邊的,婚事就算議定,出閣也得等到三年之後,有甚長時間慢慢考較,倘若那小子但有個不妥,反悔不遲。

杜候爺,你可知道這餡餅還沒落你口裡?尚且任重道遠呀。

再說衛昭,這一日的確是心神不寧,她原本以為自己對席志尚還說不上動情,無非是心存不甘,實不願困於後宅碌碌無為,與其說她對席志動心,尚不如說隨之前往歸化的自由人生更是唯一擺脫無聊歲月的希望,僅此而已。

然而,眼下她深切又真實的心慌意亂,卻絕非是因“希望”破滅的沮喪。

本就是聰慧敏銳的女子,這時完全篤定了自己心意。

原來不知何時開始,她對那人,早已不僅同情與欣賞。

不能置之不顧,眼看他揹負冤屈。

可衛昭也清醒地意識到這時不能向輔政王求援,唯一希望,就是讓天子明察審斷。

此案蹊蹺疑點何止一二?據理力爭並無效用,關鍵是要打消天子心中疑慮,輔政王出面只能使事件更趨複雜,而她又實在人微言輕,只有太后,或許能夠反轉情勢。

因此,當太后忍不住詢問衛昭見解時,她果斷雙膝跪地,再也沒有顧忌其他,而是一針見血地戳穿陰謀。

“太后,此案並非針對席公,實為肖小之徒意欲挑撥聖上與輔政王君臣不合,好得漁翁之利!”

番外之二十二——結局篇

國慶盛典鬧得天子震怒收場,一貫小心謹慎的“心腹”宦官這回卻沒那膽顫心驚,他早奉聖令,留心到魏氏黨羽收買宮人的鬼祟之行,今兒個就尤其注意那宮人的言行舉止,見其與席志前往蕉園,一直尾隨於後,在假石後窺得事發經過,“心腹”依聖令立即遁走,倒沒留意險些被席志擒獲,就更不知道杜頌竟然在場。

只這時他才將耳聞目睹細細稟報了天子,便見一青衣小宦在外探了個頭,一問之下,原來是魏昭儀請見,“心腹”眼見天子已然一掃震怒之色,連忙作稟。

天子正要詔見,卻又有太后著人傳詔,請天子往慈安宮,虞堃想了一想,親去交待魏昭儀一聲讓她回殿等候。

待到慈安宮,一番見禮,天子睨見母親神色不善,眉心罕見地凝固了一絲嚴厲,正在打算要怎麼挽轉,才能安撫母親並原諒他這一段兒裝神弄鬼,就聽母親肅聲說道:“聖上坐下吧,容衛尚儀直稟諫言。”

天子這才一轉註意,看向旁邊垂眸靜立的衛昭,人卻是奉令坐於炕沿。

衛昭上前跪地,叩首後便將那話又稟了一回。

她只稱今日一案大有蹊蹺,推測靖北公府上必定會察出奸細,招供涉案宮人家眷所在,緊跟著,便有朝臣彈劾輔政王是為主謀,指使靖北公行此大逆之罪,並沒提近時有肖小挑撥離間,當然更不曾質疑聖上聽信讒言對輔政王已生忌憚。

太后卻沒有太多顧忌,衛昭話音才落,就立即責訓起來:“聖上年幼之時,我就頗多叮囑,輔政王為忠正良臣,聖上務必要尊重親信,這些年間,樁樁件件國政軍務,若無輔政王擔當大責,你我孤兒寡母,哪裡能處治周妥?眼下軍制改革大見成效,稅制改革也推行順利,北原國滅、戰火平息,軍國強盛市井繁榮,足稱太平之治!聖上少時,我眼見你對輔政王深懷孺慕之情,又肯受教,尚覺安慰,不想這一兩年,卻反而與魏氏為首之肖小奸侫親近起來,輔政王誠心請聖上親政,怎會有把權專政之心?席志為先鋒將領,為滅北原征戰多年,實立首功,我萬萬不信他有不臣之心,聖上若僅憑一宮人之言便將其治罪,更或信了那些奸黨誣衊之辭,而罰治賢良,莫說將來聖上無顏面對先祖列宗,便是我這母親,也有教責不當之過,即使九泉之下,也難與你早逝的父親更先祖列宗交待!”

太后說著就紅了眼角,幾欲垂淚。

天子連忙起身,又是長揖又是陪笑:“讓母親擔憂,實為兒子不孝,兒子還請母親安心,容兒子事後仔細解釋,到時甘受母親責罰。”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